后知后觉。听说这本书的存在,是上周日晚上的事情。作为一个已经好久没有看过这类型书籍的人,显然是荐书者的某一条评语打动了我,让一个多少有些选择恐惧的人即时就下了单。有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某一天某一刻,特别想吃一样东西,特别特别,按照妈妈的解释,那种时候你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因为那个“特别特别”的程度表示你的身体缺乏和需要这种食物。所以我想,总是在看学业有关的著作、为写论文而阅读,但同时却又时常惶惶于思考能力不足、学习成效不明显的自己,能够如此执行力十足地选择这本书来看,想必也是缺了点什么,暗示了内心的某种需求吧。
正如一千个人的心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即使这是一本方法论而不是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我想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心境和需求来读,得到的也必然不是完全相同的收获。如果我的能和别人产生共鸣,那当然很好,如果像我之前被触动那样也可以触发到别人的阅读欲望,那当然更好了。这恰恰也是《好好学习》这本书及其作者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即,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1、坚持
这本书不是心灵鸡汤,所以并没有像励志类畅销书那样,用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故事或者黑体加粗的标题强调坚持的力量。毕竟,书的主题是“学习”,是“知识”,是“应用”,是“改变”。但从第一篇书序开始,你就能从文字的背后感受到坚持的意义,坚持的效力。
罗辑思维的CEO脱不花写,《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同时做好多好多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还每天坚持运动、坚持给“得到”用户一日一封长信……作者的人生导师徐金琪则说,他的每一个作品,无论是写是拍是说,都坚持要在其中注入“灵魂”,让受众能够感受到背后的温度和力量。
成甲同志自己现身说法的坚持是他花了很长篇幅来讲的反思日记。从他的实践经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个东西,写一天两天、十天半月都是没有用的,甚至把写法弄错了也是事倍功半的。但要不要坚持去做呢,作者没有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试错也可能试对,要不要坚持看看成效,全在自己。
知乎上曾经有个神回复,怎样理解知行合一?答,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对了,这也是本书另一个核心观点,即,真正的知识是能够让你利用起来改变行为、产生成果的信息。否则,呵呵。
2、积极的辩证法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在某次与客户沟通时,对方提出新的要求,而他选择进行反驳。对这件事,他在反思日记里总结说,自己以为的积极其实往往停留再次自己想要的积极的事情的上面,而对那些自己不认可却必须要做的事情,却总是下意识地去反驳而不是真正积极应对。
想到自己初入职场时的一些窘况,比如私心不想在周末加班就冒着忤逆领导的风险强硬地建议把某个自己负责的活动安排到周内,比如不想做一些重复性太强几近无聊的工作于是每一回遇上都满心排斥地上阵……现在想来,确实为自己的情商感到捉急。事实上回头去看,正像书里面说的,“心态积极的人,看到问题全是机遇”。心态好,方法对,“你就能从任何事情中获得成长和收获”。为什么?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
3、心理学的提示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了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或是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意思,理解“好好学习”的方方面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如何提升团队认同,用名誉而不一定是金钱激励等等。这虽然是在两个地方出现的内容,而我自己也并没有公司、团队或者下属去实践,但把二者放在一起,我却想到了孩子、家庭。
谁说认同和激励只是为职场为外人准备的,在每一个小小的家庭里,如果大家能为了一个目标去共同付出努力,共同体验其中的仪式感,又或者,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彼此激励,一定是绝好的。
再比如习惯性防卫、基本归因偏差等,其实是我们平时都有过的感受,只是并不一定知道原来存在这样一个术语可以精确地描述我们遇到的困惑。更重要的是,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作者也提供了解决的方案。像是我所纠结的习惯性防卫,成甲同志建议以绿灯思维来应对。显然,输入之后尝试输出的这篇读后,就是一次这样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