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关于亲密关系的书,是时候尝试来按照我的理解,写一篇综述了。
首先,让我们来假装“亲密关系”是人生的一个课程。然而这个课程和“数学”、“英语”、“语文”这些课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亲密关系”这个课程如果不及格,你就永远不能毕业。而且在整个一生里,它都和你息息相关。
什么的人会容易在这个课程上挂科呢?答案常常会追溯到我们的童年——那些无法和父母建立正确的关系——能够亲密也能够分离的关系——这样的人,最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做错题,甚至面对整张卷子都不知所措,空白地交卷过完一生。
通常,如果你的父母(或者其他虽然不是你父母,但是在你早期人生中起父母作用的人。比如说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是这样子,那有比较大的可能你在亲密关系上遇到问题:
a 漠视型。母亲通常因为生的孩子的时机、性别不是自己的预期而对孩子冷漠,甚至恨不得孩子去死。父亲通常因为不确定孩子是自己的而漠视甚至仇视孩子。如果父母冲突严重,也可能不定期地纠结在自己的情感冲突上,而周期性地漠视孩子。
b 控制型。父母把孩子当成弥补自己人生不圆满的工具,对孩子的行为,思想乃至灵魂进行压制和控制。
c 溺爱型。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只要孩子能够满意,父母会帮助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掉,满足孩子所有即使是明显不合理的需求。
d 争夺型。父母冲突的时候,双方或者一方争夺孩子的爱。双方同时争夺,会造成孩子的内在分裂——两个都是我最亲的人,我该听哪一个的,信哪一个的呢。一方争夺,另一方逃避。通常会争夺方的父亲或母亲会唆使孩子仇恨另外一方,把自己和配偶的冲突转移到孩子和自己配偶身上。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会和一方父母强烈地畸形共生。同时,孩子也是分裂的,显意识里仇视或鄙视疏离的一方父母,同时潜意识里极度地追求和其的融合。
如果你和父母的关系属于上面的某一种,那你是时候认真思考下了。这会影响到你整个人生的亲密,幸福和寿命。
如果这篇文章只是提出一个大问题,却不给出解答,我会觉得作者是个傻逼。还好,作者只是半个傻逼。所以这篇文章会给出可能不那么完美,但是已经足够有用的答案。
下面是必考的考点,请注意划线:爱基本是人的本能。我们之所以无法爱,是因为由于童年和父母的爱的不顺利的体验,让我们对待亲密关系的时候,会有怨恨、反应过度、不信任而迫使对方证明、过于害怕对方离开而控制和极端依赖。
这些因素里,大多数是我们曾经为了让父母不离开我们,而发展出来保护我们自己,寻求父母的关注和关爱的策略。但是在成人的亲密关系里,他们不再合适,反而成了主要的妨碍。基本上,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些不良的因素一个一个消除,我们就能够顺利地,自然地,温暖而充实地进入平凡而神奇的爱情。
下面开始正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