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海淀思维】国际理解教育的当代性:新时代清华附小的实践路径探索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今天
编者荐语:
在清华附小的“1+X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科课程的优质打底与活动的涵育,将国际理解教育有机渗透与融入到教育教学和活动的各环节。
以下文章来源于海教思维 ,作者窦桂梅
图片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图片
(窦桂梅校长)
引子:从拜访经历了中西方文化濡染的成志校友杨振宁谈起
2020年10月3日,我和清华附小的同学们去看望98岁的清华附小校友杨振宁先生,他第三次寄语孩子们。从2002年的“学业猛进”到2013年的“发展自己的兴趣”再到这次的“宁拙勿巧”“努力创造中国的二十一世纪”。从这样一位经历了中西方文化濡染和熏陶的,已过耄耋之年的大师给儿童的寄语中,我们既能够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也能找到西方科学文化的精髓。
01
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传承
1.建校初期:自强不息,中西合璧。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了清华人的发奋图强,善行天下的追求。1915年,清华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创立。那时,学校就开设了算术课和英语课。
2.抗战时期:刚毅坚卓,西学东渐。学校成立了由朱自清、冯友兰、叶企孙等著名学者组成的校董会。抗战南迁后,在西南联大八年里,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课、体育课,并自制飞机模型、体育设施、肥皂等。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激发着成志少年刚毅卓,刻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了解世界各国,却更爱自己的祖国,不受列强欺辱。
3.新的时期:成志教育,情怀天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秉持“勤俭办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五四制改革”。改革开放时期,不断传承与创新。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提出“三个超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题教学”思想。主题教学撬动了学校的“1+X课程”整合,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02
国际理解教育在课程中的落实
历史是最深沉的教育,未来永远是愿景指南针。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成志少年,我们明确:国际理解教育是引导学生从世界去思考世界,以天下观天下,并在育人目标体系上进行建构。
今天清华附小的成志教育一直在不断研究并践行“为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学生誓词即是“我是清华少年,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这个培养目标中已经包含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要求。
清华附小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其中一条就是“天下情怀”。“天下情怀”源于清华大学“中西合璧”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思想。学校百年来一直坚持公益引领,包括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责任担当。学校“十个一”课程目标中,“一门好外语”就不仅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而要包括掌握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用全球视野来尊重、理解与包容。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我们构建了“1+X课程”结构,充分融合学校的历史传承、校本理解、学校个性、学段个性和学生个性等设计。
在清华附小的“1+X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科课程的优质打底与活动的涵育,将国际理解教育有机渗透与融入到教育教学和活动的各环节。
图片
1
课程实施
(1)体育作为核心学科——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增进体育世界性
清华附小将体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培养目标是锻炼儿童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勇于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竞合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
足球既是一种世界性运动,也更是一种世界性语言。清华附小将一年一度马约翰校园足球班级联赛进行了基于国际理解的课程化设计。校园足球的学习和比赛过程,不仅变成了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更是联动世界的载体与学习教材。
每年清华附小都举办世界杯足球文化交流嘉年华。清华附小马约翰杯校园足球联赛的入场式,所有班级会集中展示班级前一段学习“世界各国”的成果,通过海报、队服以及学生用废旧材料做成所代表国家的标志性文化服饰、足球文化或人物。各班会邀请留学生参加活动,还有联系到相关国家大使馆的支持,派代表参加入场式。米卢、皇马青训教练、阿根廷足球教练等世界知名足球人士都曾来校交流。
通过体育学科的“走出去”,我们带着儿童在不同又相通的多个国家中感受“被理解”。从校园足球了解世界文化开始,学校足球的文化交际圈也不断的扩大,先后受邀到英国、阿根廷、美国参加足球比赛和交流活动。学生在与世界足球强国对话中,不断提升着对足球的国际理解和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
(2)戏剧纳入学科中——创建儿童第二重生活,让审美雅趣成为站立世界的姿态
清华附小提出“戏剧,儿童的第二重生活”的理念,是落实审美情趣、天下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校的戏剧课程也在努力体现国际理解。用英语讲述中国好故事,体现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英文版百年校史剧《丁香花开》展现了清华风格、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成志少年风貌。该剧已经分解到各年级戏剧课程中循序渐进地落实。这部90分钟的英文剧,剧本中有7000多个英文单词和18首原创英文歌曲,学习排演的过程就是成志少年们向世界讲述百年附小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的过程。
(3)全学科开展主题阅读——穿越时空,让中外阅读的经典,成为照耀人生的灯塔
清华附小一直提倡用“两座灯塔”照耀学生的童年,即远处的国学经典和近处的现当代国内外儿童文学经典。这也是开启学生国际理解的一把钥匙。我们以全学科主题阅读课程,提升“善于学习”“天下情怀”等核心素养。每年为学生提供一至六年级的必读、选读书单。体现人文、社科、艺术等多方面的阅读书目,丰富其对世界的认知。根据书籍内容不同,在不同学科中开展整本书阅读和系列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书里走上了无数个来回,自是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发现了生活的周遭,发现了世界的不同,更加认识到自我文化的价值。
图片
2
课堂实施
如何整合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对社会对世界的丰富性、多元性认知,通过清华附小的四动立课堂,即“情境调动、问题驱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亲自上埃米·扬《大脚丫跳芭蕾》、安东尼·布朗《威利的奇遇》等作品,并现场对话,引领同学们在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提升多元理解,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当然更多的是立足国家课程的教材作为我研究的重点。比如我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中,通过中英文的对比阅读,既能够让学生感受母语文化中的情感表达,又能让学生感受英文语言鲜活与准确传达,逐步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由不同语言所带来的碰撞,在丰富语言的建构中培养学生审辩思维与多元理解思维。
该课审辩文中不同人物的讨论环节很多,现仅以这句为例:“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英文是“Oh! The cloth is charming,”said he,aloud.“It has my complete approbation.”其中“Oh”英文就两个字母,但是翻译过来的“哎呀”汉语可以读四个声调。学生们用不同声调朗读“哎呀”,体会皇帝丰富的心理活动。孩子们发现:汉语语言太丰富了!透过不同的声调,感受到的是皇帝出乎预料、惊奇、恍然大悟、故弄玄虚等不同的心理活动——真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又比如,英文是“The emperor turned round and round before the mirror.”我们提供了林烨、任溶溶和叶君健不同的翻译,让学生对比:“你觉得哪个翻译更贴切?你选哪个?为什么?”体会用汉语进行翻译时,如何更好地传达作者于文本背后的意蕴。
图片
03
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与展望
后疫时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逻辑下,国际理解教育走向哪里?
1.教育包括国际理解教育,应为天下的当代性和未来性助力。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美美与共,人美其美,天下大同,我们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
2.面对人类共同难题,培养学生有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球化思维和意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仍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认同与悦纳自己的文化,既不傲慢与封闭,也不崇洋媚外全盘否定,而是在异己的世界里,内圣外王,做好自己的事,与他者共建,共享,共生。
3.突破教育评价的局限,积极汲取国际教育评价前沿思路。站在培养世界人才培养角度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从发展性评价角度促进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提升。真正从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一个更高程度的、走向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责任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