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小米联合创始人真诚有趣地向你讲述小米公司创业几年来的内部故事,从公司创立到产品开发,从产品设计到品牌建设,从日常运营到营销推广,从服务理念到公司理念,等等等等,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细节、小故事,将外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清晰透彻地道出其中的逻辑必然,并慷慨地将其独创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和盘托出。
作者简介
黎万强,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2010年-2012年,负责MIUI手机操作系统。2011年至今,任小米网负责人,负责小米的市场营销、电商和服务。原金山词霸总经理,曾任金山软件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建立了国内最早的软件用户体验设计团队。
雷军:猪会飞的背后,参与感就是“台风”
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靠用户的口碑来做传播和营销。这是小米的核心观点。把用户的参与感看成整个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过参与感我们来完成我们的产品研发,来完成我们的产品营销和推广,来完成我们的服务,这就是小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把用户当朋友。
参与感篇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信息传播发生了重要转变:信息从不对称变为对称;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互联网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坚定以口碑做传播,并要善用社会化媒体。
口碑的铁三角
发动机:产品;加速器:社会化媒体;关系链:用户关系。产品品质是1,品牌营销是它身后的0。好口碑需要让更多的人更快的知道,因此需要善用社会化媒体。在传播中,要懂得把要产品输出成精彩的故事和话题。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
参与感三三法则
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用户购买商品,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而小米发现和正参与其中的口碑式消费。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
三个战略:做爆品(产品产略),要做就做到这个品类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做粉丝(用户战略),做自媒体(内容战略),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我们在小米内部建立了一套依靠用户反馈来改进产品的系统,小米没有KPI和考勤,驱动力都是来自用户的反馈。
产品篇
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当一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负责的功能被用户吐槽甚至大骂的时候,不用开会不用动员,他们自然而然的会加班全力改进。
开放参与节点,我们除了工程代码部分,其它的产品需求、测试和发布都开放给用户了,这种开放是双方都获益的;设计互动方式是基于论坛讨论来收集需求;扩散口碑时间有基于MIUI产品内部的鼓励分享机制,也有我们集中资源做的口碑实践,我们为最早参与测试的100个用户拍了个微电影。
优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
处理碎片化需求的方法: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第一时间公示需求改进计划;让团队结构也碎片化。2~3人一小组,长期改进一个功能模块,给他们自主权,在和用户交流的过程中,有30%的模块自己就定义开发了。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
为谁设计,很多人都可能忽略,但这是用户体验的原点,在它确定之后,设计坐标系统才能明确下来;而如果没有它,就无法正确定位产品好用、好看的努力方向,产品设计就会很苍白,因为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谓千差万别。
活动产品化,产品活动化
用户可以在预约成功和购买成功后,弹出分享到微博,通过微博、微信和论坛等渠道去和朋友分享喜悦,活动同时也成了数百万用户参与的社会化媒体活动。这是小米市场销售活动的微创新,把活动当成产品来设计和运营,持续优化/*发微博炫耀是用户自发行为吧,没什么说服力,略过*/
极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疯
整个团队历时6个月,经过30多版结构修改,上百次打样,做了一万多个样品,最终才有了小米手机包装盒令人称道的工艺和品质。
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
让用户来激励团队
让员工成为粉丝,让员工的朋友也成为用户,要和用户做朋友,让工程师泡论坛,让一线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面对用户,才能够抓住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品牌篇
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
经典定位理论是指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如何在潜在用户的心中与众不同。小米品牌的胜利,首先是互联网手机这个新品类的胜利。小米做所有产品,会先考虑它的品类逻辑。因为用户做选择时,他的内心是先选品类,再选品牌。劈开脑海指洗脑教育用户,长期狠砸广告;潜入大脑指口碑推荐,让用户参与进来。小米品牌的潜入路线:用户群从最核心不断扩散,先渗透专业发烧友用户,再不断扩散。
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
知名度意味着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
粉丝效应让猪也能飞
用户群体性的无意识认知,最终选择决定了最适合该群体的行为方式,而这其实是最优化的结果呈现。粉丝经济效应出现后,有的企业也看到了其中价值,但他们做反了,在开始做用户互动之前就刻意策划设计了粉丝群体名称等,反而让用户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参与感。粉丝效应都是从一个小族群开始,大家因为某个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未来将分化出无数的兴趣族群。粉丝效应不可设计,但可因势导利,应给予他们更多可参与的互动方式(米粉节)
每个用户都是明星
爆米花线下用户见面会。不做产品体验也不做广告,就是和大家一起玩,是用户展示自己和认识新朋友的舞台。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想,怎样让用户参与进来,让他们和小米一起,成为产品改进、品牌传播的大明星。
做品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公司名字主要考虑:中文名要易记易传播;顶级域名可获得;商标可注册;便于国际化推广;生活中早已熟悉,本身带有色彩感和富于情绪。创业的产品能够成功的前提是闲挠自己的痒处,如果自己都不能真心满意,又如何去打动用户?好的品牌宣言要简单纯粹,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景,也能激发大家对美好的向往。吉祥物是品牌更感性的展示,它是更为具象的企业性格和情怀的流露,能用更具柔性的姿态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
基础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每次新品发布,把发布会演示文稿做好,把产品站做好就算是成功了一大半。很多产品经理说用户根本不看网页上的小字,有趣的是几次网站上线后都是用户打客服电话帮我们纠正产品站的错误。小米营销是口碑传播,口碑本源是产品。所以基于产品的卖点和如何表达卖点的基本素材是传播的生命线。
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技巧
创办初期,小米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信任度。对于全新的品牌,产品的品质就是品牌。我们江明星团队;将产品性能不服跑个分等。传播上正面通过媒体发布会,侧翼我们用了搞笑娱乐化的视频和段子(盒子兄弟)做路由器时,让用户自己组装,提升参与感。一天预约量308W.
办一场剧场式发布会
发布会上新产品是唯一的明星,产品有料才能获得大声量的传播。有的发布会搞一堆不是产品的点,比如请明星,搞一些模特、抽奖都是错的。
用互联网思维做电视广告
要全网互动,把电视广告本身当产品做二次传播;偶尔到电视上做广告,信息越简单越好,尽量做品牌而不是功能广告;电视资源段选择上,选最大平台集中爆破。
抢首发,上头条
产品和营销是1和0的关系,没有好产品一切都没有意义。如果产品给力,哪怕营销差一点,也不会太难看。
互联网公关要练“不生气”功
对于有明确商业目的成规模的攻击,必须第一时间警觉敢于果断亮剑;对产品或服务的吐槽,要快速回应;对于不伤筋动骨的误解,在策略层面大可闭眼不管;对于有代表性的有规模的误解,我们则要系统的解决。
新媒体篇
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
做自媒体是公司要坚持的内容战略,也是品牌战略。做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品质最重要的是讲人话,有用,有情感。以前是媒介为王,现在是内容为王。企业要花精力让自己成为能持续提供优质内容的自媒体,同时,也应该发动用户来产生内容。
社会化媒体是主战场
四个核心通道: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用户关系越弱,新人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看品牌影响力主要看:百度风云榜和淘宝排行榜,前者是市场指数,后者是销售指数。
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第一站
如何用微博激发用户的参与感?把微博当成网站一样去运营;把微博话题当成网站的频道一样去运营;一定不要刷屏。
年轻人的QQ空间
QQ空间用户群体大多年龄在25岁以下。微博用户大多觉得自己是意见领袖,喜欢发表观点。而QQ空间的用户更喜欢点赞。QQ空间相对于新浪微博的用户来说,内容里外部链接的点击率更高。
微信的新玩法
基于天然的通讯录好友关系,微信更适合做服务平台。
小米论坛是老用户的家
微博是广场,而论坛是俱乐部。小米做论坛的方向是用户俱乐部,更是老用户的家。以往的厂商仅仅自己做内容,自己雇人或通过媒体不停的围绕产品写内容,而有了论坛,用户就可以围绕着产品写出大量的内容。如何构建用户关系是最关键的,应该是金字塔形,主要是让用户去帮助和管理用户,官方团队反而要在背后辅助论坛的核心用户团队(给予用户一定特权)
服务篇(略)
设计篇
一剑封喉
在产品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一要直接,二要讲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我们在定义产品卖点时,你只需要考虑一个场景,你在那个当下会向朋友怎么来推荐。你向朋友推荐时肯定不会讲小米卓尔不群,而是说小米很快。广告的信息输出是需要编码的,到消费者那里需要解码,然后中间会有干扰和耗损,所最有效的是编码简单,解码直接,保真度最高。
产品分为卖点和噱头,卖点时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卖点定义分为两类: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记得住,如果你说三到四个就等于没说。二级是辅助描述一级的,一般有两到三个。所谓营销绝不要讲一堆空话,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就可以了。
没人会喜欢塑料花,真实才动人
我们做的设计要有体温,要有情感,才能打动人。情感化的设计由两处可着力:从产品定义本身就开始考虑;善用经典的生活场景或节日文化。
设计要有期待感
设计要留白,设计语言别太满,要留有想象空间,要有期待感,留有期待感是为了让用户方便参与进来点评。
现场是检验设计的唯一标准
设计考虑:在哪里,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
一图胜千言
如果能用图片表达,就不要用文字。没有实体店的电商,网站就相当于店面,卖产品首先是卖图片。简单直接,可感知的情怀,适合移动设备阅读。在这个读图的时代,你如果决定创业,一定要一开始就找个靠谱的设计师。
面试设计师的一看二问三PK
一看,看他穿什么,就是以貌取人了,看是否有范儿。能设计出好作品的,都得有意识和习惯先包装设计好自己。二问,问他玩什么,判断他是否见了足够的好设计,工作的和生活的,一个人对自己所在领域如果没有持续的尝鲜冲动,没有研究和玩的热情,我不相信他能成长为优秀的设计师;问他看什么,主要看他是否有深度阅读的习惯,碎片化信息只能提供一些气质和灵感,没法给予系统性的知识。三PK,PK他做设计的作品细节,PK他做设计的风格稳定性,PK他做设计的态度。
设计管理三板斧
设计一个全新的品牌,第一步要思考整个公司的定义,就是我是谁的问题,并且围绕我是谁来展开很多基础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死磕到底,学会解放团队,激活更大生产力。
阿黎笔记
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必须到年轻人生活的第一现场去,感受下那里不一样的环境和温度,才能积累起做产品的感觉。很多主流文化其实都来自于亚文化,等眼下这群喜欢暴漫和AKB的孩子们长大,我们可以想象十几二十年后主流文化圈会变得怎样丰富多彩。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生活科技化是科技的炫技,那么科技生活化就是生活的悦己。智能穿戴设备能提供慰藉感。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者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推荐《无印良品》、《设计中的设计》
像艺术家创作般热爱
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
真正的发烧友关注:新奇特、高精尖。产品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自然能得到发烧友追捧。
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爆扁爽”
产品策略、产品结构要做爆品;组织结构要扁平化,走群众路线;团队的激励,就是让员工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