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朋友关系:当不见面的时候,谈起来对方就恨得牙痒痒的,回忆里都是缺点,比如:没有时间观念、不够温柔体贴、过于自我等等,但是见面之后所有的怨恨都融化在相视一笑的瞬间,耳边仿佛都听见了冰层融化时的断裂声和雪水汇入清泉后的汩汩声,好像浓厚的云层间隙突然散开并射入了一注春风十里般的阳光,温暖、新鲜、有朝气。之前在心里演绎过的无数次捶打和厮杀在这一瞬间如被瓦解了的碎片一般落了一地,即使最后的那一丝不满也像青烟一样随风散去了。真可谓是“一笑泯恩仇”。那一刻凝固在笑容里的画外音是:“相见就好,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一种朋友关系是:不见面的时候觉得对方什么都好,缺点在优点面前虽然存在但是没有什么大不了,优点完全可以绝对优势将缺点覆盖。当对方不能守时如约出现时,给足了等候的耐心和理解,不满和抱怨自己消化,从不在对方面前显露出来,即使有也转瞬而逝,不过是顺嘴一提罢了。碰面之后相见甚欢,欢笑声此起彼伏,各种佯作生气的嬉戏打闹、调侃拌嘴,其实真正要表达的是朋友间的情深意浓,空气中流动的是“能做朋友不容易,还是我最懂你”这类圈外人根本插不进来的甜蜜。但是,这种和谐进行到半程时往往就会被打破。氛围忽然峰回路转,画风一变,气场里开始硝烟弥漫。先是各抒己见的表达而已,随后渐渐演变成互不相让的争论,再后来就变成了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的刀光剑影,结果不是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就是各不搭理冷战不语暗流涌动。
朋友之间相处的类型有很多种,只是有时候我看不明白。在第一种方式里,为何会一笑泯恩仇?在第二种方式里,为何不能和谐到最后?
当然,朋友间互动的方式与每个人的性格紧密相关,之所以有千差万别,正是在于个性的差异。我理解并接受这些不同。不过,我想搞清楚的是除了性格的因素使然之外,还有什么造成了在互动过程中那些最关键的转变,以至于呈现出那样的结果?从上面两种关系交往的模式中,是否能够洞察出背后的驱动力为何?
可以肯定的是,既然彼此是愿意或许也是唯一可以倾吐心事的好朋友,那么说明两个人在某些面向的相似度是相当高的,这相似度就好像一块儿巨大的吸铁石,吸引彼此喜欢与对方在一起,喜欢与对方共度总觉得不够用的好时光。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亲密的关系,是恋人吗?”当然不是。不过,我思索,在上面提到的这两种互动方式里,是否暗藏了女生对完美恋人或者灵魂伴侣的各种投射,比如“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吗?你不是很懂我吗?你不是能够与我亲密无间吗?那你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一点呢?为什么不能满足我的各种期待呢?你不是我的恋人,我也庆幸你不是,因为恋人未必能做读懂对方灵魂的伙伴,但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却有可能做到。既然是朋友,不是应该比恋人更融洽吗,不是应该比恋人更容易做到包容彼此吗?可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咄咄逼人呢?为什么你总是要撩拨我心里的痛点呢?……”
也许上面的假设根本就不存在,因为这些只是以我的认知为出发点而设想出的种种,未必是符合情境的。然而,如果不幸被我言中,我们真的对一个好朋友暗藏了本不该给TA的投射和限定的各种条条框框的规范的话,那么调整就该从自己做起。
简言之,如果对方是自己很珍惜的朋友,那么少一些期待,少一些要求,尊重TA所是,只要欣赏、享受TA的闪光点就好,这不正是两个人之所以成为好朋友的关键所在么?相爱,何苦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