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作者】张宏杰
【章节】全书完
【字数】2068
【重点】本书最值得借鉴之处在于:一个“中等资质的人”,通过正确的努力,最终也能成就自己的梦想。
001尽信书不如无书
曾国藩自己带带兵打仗,最早先苦读兵书,希望通过兵书上找到战法。后来发现理论和实际差距很大。所以他针对太平军以及自己军队的特点,制定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战略上从长江中游逐步地向下游推进。极大地减弱了太平军善于运动战的优势,也逐步削弱了了太平天国从长江中上游获取粮食的途径,最终在南京城外终结了太平天国。
002也曾经是愤青
这个“愤青”是从他在京城当官开始算起的。他以传统的孔孟之道要求自己,也要求周边的人。渐渐地越来越和周边的人不相容。最高峰期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期,当时他对形势误判,认为自己湘军功大能力强,自己却处处被地方掣肘,他想要更大的权力,得不到就以辞职为要挟。而当时太平天国内部爆发“洪杨之争”,一时间清朝势力上升,于是皇帝准了曾的辞呈,这让曾备受打击。
后期清军腐败,而太平天国以陈玉成为首的中青年军官崛起,两破清军大营,咸丰不得不启用曾,此时曾一改前面“愤青”的形象,处处迎合“潜规则”,变得老奸巨猾。没想到这样反而赢得了朝廷和周边同僚的信任与支持,后面就比较顺。
事实上,这一点都不违背曾自己的“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
003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曾国藩的核心思想,也是一生的追求。
内圣——以圣人之道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竖立远大理想和报复。
外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自己的属下进行奖励,对周边的同僚进行包容,对不怎么样的上司进行认可。反正一切为了达到目的。
内圣——曾以日记为反省自己,提醒自己的方式。日日复盘,月月记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靠着这种慢功夫,磨工夫,生生地把自己身上的一些毛病磨掉,让自己的意志力更加坚定。日记,是曾国藩内圣的主要法宝。
外王——曾国藩深深地了解人性。对外以名利为主。靠名利抓住周边的人,团结周边的人,和自己一起成就大事。
对于像倭仁这样的理学儒士,曾国藩一方面认可他们的价值观,吸取他们对于传统儒学的坚持和操守,和他们一样真的用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这些人只是理论上喊口号而已,靠这些理论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但是他给这些人极高的荣誉感——好名之人,施与名。至少不会公开和他们作对,公开场合,他和他们是一伙的。因此他在文人之中,获得了亚圣的称号。当然也有人认为曾国藩虚伪。
对于像湘军中下级军官及兵士,曾国藩一方面以传统的儒学价值观督导这支部队,选拔的将领大多是湖南的读书人。部队在日常训练和行军打仗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另一方面,湘军对于兵士和将领的薪金远高于普通清军五六倍,同时对于湘军打下城市,对城市进行劫掠的行为听之任之,予以默认。保证了他们“利”。因此这些湖南兵打仗不怕死,行动听指挥。但是曾也明白建立在“利”之上的军队没有长久性。在战后不久,就自行解散了湘军。他保住了自己名节,也维护住了自己的最大利益。
清末中兴之臣中,曾国藩明显不是得利最多的(我参观过李鸿章合肥的故居,鼎盛事情,李家占据了合肥最繁华街道的1/2的房产),但是他的后代却是发展最好,最长久的。
004利益和激励
书中曾国藩总结的一句话,给我印象极深:“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意思是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一个梦想,必须要有所作为,这是传统儒家的进取之心的思想。但是也要认识人性。
普通的人性中,有所贪,有所利。意思是你和人合作,必须考虑别人的利益(名誉也算利益的一种),图名的给名,图利的给利,不说的也要给,揣摩这心思给。大前提是一起做事,做成事,该给的利益一定要给足,甚至超常规。但是尺度和标准由你来掌控。
第二是人性中也有喜好懒惰、贪生怕死的人性。所以要有所激,定下目标,就一定要执行,要激励,碰到挫折轻易不要认输。
普通的人,在利益引导下,在强力逼迫下,就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靠他们自己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领导者的才能和驾驭的方向所在。
这是用人之道。
005中式思维
这本书还提到了中国式思维:
1、 尚自觉,重体悟,善于类比,但轻逻辑。
因此一些能写能说的人,善于天马行空,善于跳跃性思维,不遵循规律和规矩。
2、看问题重宏观,轻推理。喜欢从整体上普遍联系,喜欢从宏观上把控一切。但是轻视细节上的证据和数据,缺乏严密的推理。
3、喜欢大而化之。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总想着用一个理论,一种方法,解释和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说儒家学说,比如说易经。
4、重综合而轻分析。不能把细节进行剖析,而满足一些夸夸其谈的东西。
5、太容易下结论,太轻易下结论,更容易轻信他人的结论。
我自己再加一个感悟:重理论,轻实践。总是想从书本上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从不在实践中去体会和运用书本理论。从不“躬身入局”。
曾国藩值得借鉴的一点就在于。他在于他们那个时代,就依靠自己的学习,敏锐地觉察到了上述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弱点;他靠自己的行动,一一克服上述的弱点,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
对于我们当下的现代人来说:
理论+实践,才是能从他身上学到的最为可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