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晚报》使我收获颇丰
李建军
我从没有想到,自从第一次看到《洛阳晚报》,就爱不释手。俗话说:喜爱是最好的老师。整整十年,我深深喜爱了十年,一路走来,《洛阳晚报》使我收获颇丰。
一、与晚报结下不解之缘
2014年春,我在白云山下铜河村开了一个农家乐,已是第四个年头了。一天游客退房,我进屋去收拾房间,无意中看到游客落下的半张《洛阳晚报》,便随手翻看起来。当我看“百姓写手”栏目时,被所有的文章迷住了。同时,猛然看到报纸左上角的“以文会友”群QQ号,更是喜出望外,我立刻拿出手机,按照QQ群号47148867加了好友。可是,加了几次都没有通过,心里非常纳闷和着急。
自喜欢上了《洛阳晚报》,就开始每天关注晚报,真是一报难求。有人去洛阳办事,我就托人看到晚报就买几份回来。我回邯郸路过洛阳时,总是去洛阳火车站对面的那个报亭,一买就是很多几张,后来那个报亭看不到了,让我遗憾很久。打听到村委有晚报,可是那里经常开会人很多,我很不好意思。村支书孙占国看我喜欢看报纸,就说:“你喜欢看就拿去看,随便看。”我特别高兴。专门把“百姓写手”、《三采风》一一找出来,拿回家一篇一篇地欣赏,看完了,我又完好无损地送了回去。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在那些日子里,看《洛阳晚报》,已成为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和《洛阳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非常难忘。
二、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我一直渴望加入《洛阳晚报》的“以文会友群”,一晃四年过去了,一直没能通过进群。后来听说,“以文会友”群,只加洛阳本地人或在洛阳工作、上学的人。听这么一说,我的心立刻凉了半截,但是我依然有放弃。 因为,我酷爱白云山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新人新事。闲暇时,我写了许多文章,渴望加入“以文会友”群交流。
2020秋,一天车村镇投递员打来电话,说有我的好几封信送到了村卫生所,让我去拿,就这样我认了投递员庞文超,我们加了微,我才知道庞文超同样喜欢文学,喜欢写作,我们非常高兴,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有一天,我提起进不去“以文会友”群的事,他说:“你虽然不是洛阳人,但是你是洛阳的女婿,又在白云山景区开农家乐,也算是半个洛阳人了。”随后,他把我推荐给了徐善景老师,当天就通过了“以文会友”群,我非常幸运,更幸运的是让我认了杨文静,孙晓华,陈晓佳等编辑,还有李彩霞、韩晓红、贾红松、张清闲、高芳菲等一大批良师益友,还介绍了李青伟、郑永涛等文学爱好者入群,他们对我的写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文学写作水平
进群后,我特别关注“三采风”和“百姓写手”栏目。每天都在群里早早地等待,等待当天报纸的出现,有时还和群里的老师互动、学习、评论,让我打开眼界,受益匪浅。进群不久,我就在“三采风”栏目,刊登了《买鞋》、《可笑的小麻雀》两篇散文,这让我特别兴奋又充满希望。
“以文会友”群对我的写作影响极大,感觉最深的是群里说的一句话:“文章要见人见事,实实在在。”经过一段反思,我现在的文章。不像以前写的无痛呻吟了,有血有肉了,文章越写越出彩了。2023年,以文会友群分了四个组,还推荐我当了第三组组长,这是对我的写作给予肯定。去年年底,《洛阳晚报》根据我的个人表现,还奖励了我一本台历,一本书,特别是那个印有《洛阳晚报》的水杯,让我感到非常有荣誉感,拿回到村里,摆在桌子上,谁看到谁都伸出大拇指。两年来,我的写作水平有很大提高。就连杨文静编辑都对说:“你的写作进步很快,我都把你的进步,写进了我的年底总结里了。”
四,占领宣传舆论阵地
去年我被评为《洛阳晚报》“推广大使”,觉得身上的但子重了,一言一行更加谨慎了,处处树立良好的形象,处处宣传正能量,处处占领宣传舆论阵地。
我先后写出了很多新闻报道式的小散文。如《农家幸福长》,写的是村民富了,积极追求精神文明,村里成立了“白云山健身队”,每天晚上载歌载舞,为游客增添文化食粮。还有《“云中高速”通到俺家》、《白云山摘枣》、《豫西爬树鸡》等文章,在《洛阳晚报》和得到全村人的好评。村书记还把我刊登的文章贴在村公开栏里,让全村人欣赏学习,让我一个外地人非常自豪。
占领宣传阵地,也不忘家庭这个小阵地。我常通过报纸宣传家庭正能量。先后刊登了《君子协定》、《外婆的牵挂》、《母亲做的棉鞋》等文章二十多篇小散文,并利用微信、快手转发朋友圈,大力宣传家庭精神文明,使家人朋友处处感到报纸的舆论力量。
我会以“推广大使”为己任,严于利己,搞好宣传推广新人新事新风尚,使正气发扬光大。祝《洛阳晚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