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去南门外吧?”
“走走走!”
在我的大学生活里,这样的对话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次。
为什么呀?不就是因为对美食的渴望嘛。
学校南大门外的马路对面,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白天,这里平平无奇,两边不过就是一些常见的商铺。
等过了下午五点,道路两旁就逐渐热闹起来,各种小吃摊一个接一个散发出有魔力的香味。
一到时间,我们就不由得被勾起馋虫,呼朋引伴,走出宿舍楼、图书馆、自习室,穿越偌大的校园,出门觅食。
“滋啦!”加快脚步逃离臭豆腐,我们顺着这清脆的声音,来到一个小摊前。
狼牙土豆已经在油锅里沉浮起舞,慢慢变得焦黄,让人难以移步。那就先来一份作为开胃菜吧。
麻烦的是,我那挑剔的味觉,让我不得不按捺住即将品尝到美食的喜悦,先盯紧了老板加料的手,再三强调:不要折耳根!不要香菜!
尤其是折耳根。来到南方,第一次尝到这种食物时,我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味道直冲天灵盖,搞得浑身难受,捶胸顿足,像大猩猩一样。
吃着酸酸辣辣的土豆,我们直奔今天的主角——羊汤米线!
第一次来时,不爱吃羊肉的我,怀着“可能要浪费粮食了”的愧疚,战战兢兢地将米线塞进嘴里,还试着喝了口汤。
而后,谁能想到,我这个一口羊肉都吃不下的人——羊肉片每次都“便宜”了小伙伴们,会对这里的羊汤米线这么着迷呢?
柔白顺滑的米线,点缀着翠绿的生菜、诱人的香肠、鲜红的小米辣,又没有我不喜欢的羊肉味。吃完喝完,胃里暖暖的,这是炎热的夏天也割舍不下的美味。
哦,对了,这家小摊上还有冷锅串串(老板的推车上好像又写着“钵钵鸡”)呢,一定要搭配着吃。
我喜欢素菜,莲藕啦,莴笋啦,土豆啦……它们裹着红油、沾着芝麻的样子,让我光想着都分泌起口水。
吃完打道回府。这一路可不会顺利,干锅、麻辣烫、麻辣米线、红油抄手、烧烤……都将香味幻化成了手臂,抱着我们的腿万般挽留似的。
能怎么办呢?我们只能恋恋不舍地挣脱,毕竟才吃了个十分……饱……诶?蛋烘糕出摊啦!那不如,来份饭后甜点吧。
蛋烘糕都是现做,但等待不会无聊,因为制作蛋烘糕的过程每次都让人目不转睛。
看嘛,阿姨手拿一个小圆锅,给它薄薄地抹上一层油,再往里倒进不多不少一勺面糊,手腕一转,面糊就均匀地铺满锅底。最后将小锅放在煤炉上,盖上盖子,不到一分钟,蛋烘糕就成形啦。
放上馅料,用小夹子把蛋烘糕掀起一角,对折起来。待它稍凉,捏起来咬一口……再怎么不爱吃甜食的人,也无法拒绝这一口淡淡的甜香吧?
我选馅料嘛,是必须要咸甜搭配的,要一个巧克力和奶油,再要一个土豆丝加酸豆角。哎呀,蛋烘糕简直啥都能包。
这就造就了它唯一的不足——馅料过于丰富,小推车上动不动就摆十几种出来,对选择困难症患者也太不友好了吧?!
这里也不乏大大小小的馆子,但与物美价廉的街边小吃相比,就显得不够“日常”,因此不够受到我们的青睐。
求学的几年里,南门外的小吃摊带给我们许多欢乐和满足。去一次南门外,也是一次彻底的放松,因为除了与小伙伴的瞎聊,我们只想着吃什么就好了。
那些画面与场景太深刻了,清晰地藏在脑海里,还总是时不时地跳出来,带着食物的色、香、味,问我:“要不要去南门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