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看周国平的文章,他说: 我们所遭遇的苦难,不管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最后,当死神召唤我们的时候,世上绝没有一个父母的怀抱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
人的一生是孤独的旅程,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人才更需要群居,更需要社交,通过彼此的相互映照,淡化这种孤独的本质和人类的宿命。终其一生,人都在寻找相似的灵魂。
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同学,同事,亲戚,邻居,那些在生命中有过短暂交集的人,有的人一同走过狭长的岁月留了下来,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人只是擦肩而过。随着生命的流逝,他们来了,去了,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过客,特定时期的残片断影。
那些一直陪伴的人,除却父母,爱人,还有一些志趣相投,心灵相通的人,他们可能就在身边,也可能相隔万里,但他总能看得见你的闪光点,与你志同道合,亦能看穿你的脆弱逞强,懂你冷暖悲喜,那是岁月沉淀下的宝贵财富,是精神的慰籍和依托,我们称为朋友或知己。
只是这样的人在生命的旅程中少之又少,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他们变得更加的稀有。因此,人会更加的孤独。然而人的本性又不会让人放弃寻找那些可能的存在、那些有趣的、相近灵魂,那些能与自己同频共振的人。
离岗之后,自己陆续加入了一下小团体,相同爱好的人聚在了一起。之前接触的人大多都是职场的同事,或同学,以及一些因工作关系而结交的朋友,总的来说,眼中的大家留给自己的记忆和印象绝大多数是美好的,也因此尽管半生已过,依旧对人性充满信赖,欣赏和善意。
精神的孤独以及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让自己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灵魂有着飞蛾扑火般的热情和渴望。那些智慧通达、富有涵养、幽默风趣的人总在人群中熠熠发光,格外吸引我的目光。共同的爱好以及对爱好孜孜以求的态度,让彼此有着共同的话题和认识,从而交往中也是愉快的。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帮助,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相处让人心情愉悦,更加的热爱生活。
但几年里,也遇到的团队中的一些人和事,几乎颠覆了自己对人性的认知,那些初见的欢喜和美好,抵不住时间的考验,最终都在失望和沮丧中黯然收场,敞开的心扉打开了又闭上。
精神洁癖的人,尤其讨厌虚伪的人,当面谦谦君子,温良谦让,实则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貌似豁达大度,实则小肚鸡肠;当面热情洋溢,背后暗箭伤人,那些龌龊丑陋的人性弱点让人如鲠在喉,不胜厌恶。那些认错的背影,让自己在看清真面目之后避之不及,鄙视不已。
朋友说,职场这么多年,你什么样的人没见过?是的,按说职场这么多年,见过的,经过的事不少,应该让自己明白世事、人心就是如此,是现实。但为什么内心还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呢?
粗略的回想,总结了一下:一是自己从小到大,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家庭成员少,关系简单;工作后单位属于“高大上”的世界 500 强企业。身边的人给与自己的一面都是友好,善意,甚至是刻意的示好;公司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另外受利益等诸多的牵制,大家相处之中只能将本性掩藏的更深,粉饰的更好,让自己没有机会看到其真面目。
而退休之后,聚拢在一起的人来自社会的四面八方,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少了利益的约束,没有了身份的高低尊卑,大家因为共同的喜好聚在一起,相处中表现的是最本真的自我,最纯粹的情感,最原始的秉性。
发现人性中的恶与善一样都会让人心中掀起波澜,只是一则是欣喜和敬重,一则是不屑和憎恶。其实,人各有异,思想行为的差异纯属自然,无可厚非。只有那不经意间暴露出的狭隘和邪恶让人不寒而栗,并由此对人性产生无奈、沮丧和深切的无力感。
离开职场,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走上了社会,走出了象牙塔,看到了真实的世象人心。一生中能遇到同频共振之人是幸运的,若如没有,不如独自在红尘里修行,不再为初识的欢喜蒙蔽双眼,不再渴求,不再骗自己。
世象万千,人心叵测,余生很贵,选择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人相处,远离消耗自己的人,更不与烂人烂事纠缠。秉承心中追逐的美好前行吧,认清人生的真相依然热爱人生,是一种修养和格局。有些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余生里修炼自己,达观从容,微笑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