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核心不是会使用什么工具,而是如何洞察事物,如何识别人心,如何发现规律,如何做选择和决策,如果应对自己内心的冲突,如何处理与外部的关系,如何架构目标并控制节奏。
2当大家互为支点构建起一个结构之时,你做不了主,别人就会做你的主。不是别人要做你的主,是你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为了寻求安全感,你会自然而然的渴望有人做主。如果你都不能教自己的小孩这些,更不要指望商业性机构能够弥补你的不足,你的小孩在他们那里只是一个商品。即便那个体系中某一个具体的执行者有所不同,但整体不会改变。
3一旦人在自我生存结构中的探索经验能够穿透个体生命周期和个体活动范围的限制实现向上累积的时候,就能不断以所有积累为接力者的起点,从而生生不息层层突破!
4人其实并不关心真相,人唯一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所以人讨厌混乱和不确定,愿意为有序的确定付出高昂的代价。
5因为生命体自身的精神结构决定其感知到的自身和自身所置身的生存结构,继而才形成求存策略去驱使自己的求存行为。底层逻辑构建了个体或者群体生存结构的边界,结构力量是关于突破或守住边界的方法。当我们去观察最小社会单元的状况的时候,往往能在更大的规模和时空范围内发现某种类似的轨迹。
6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决定着其思维方式,对自己的判断和对自己与外部关系的判断,以及心态、诉求和行为,并在自己浑然不觉的言行举止中呈现出来,一个群体的生存策略也同样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在生活细节和历史长河中呈现出规律性的轨迹。
7静态的社会结构一旦瓦解,思维惯性中的承诺都不复存在——即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心地如何善良,她也无法按你的预期兑现承诺,因为她的生计依赖于那个商业组织的KPI考核。这种迫在眉睫又不断变化的生存危机会让她采取更加务实的求存策略。人大部分的痛苦都是自己为难自己,而不是别人为难自己。因为我们的精神结构滞后于生存结构的变化,无法识别所处的状况,更无法形成与之匹配的生存策略。
8生命体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载体转化能量的能力是有限的,由此形成的终极悖论会在社会生活中衍化出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个人的日常需求一旦叠加上巨大的人口数量,又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高质量的满足需求,这就会呈现出终极悖论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需求的规模越大,能够容忍的响应时间越短,对满足需求的配套设施的要求和消耗的成本就越高,然而,社会现实能够支付的成本往往又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就是天然的悖论。
9资源能被开发利用并转化为有利于生命体存续所需的能量是基于认知——农业社会的人不会认为石油是资源,因为缺乏开发利用的认知和相应工具。
10蜜蜂建造一个蜂房或许基于一种本能,但人建造一座大楼必须要有蓝图和施工的指挥人员,把一万个民工聚集到一块空地上,他们绝对不会有序的忙碌起来并最终建造出一座高楼大厦,必须是有人拿着蓝图指挥、激励和惩罚才能完成。
11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族群,如果都意识不到一种资源的存在,它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开发利用这种资源的。当它意识到这是一种资源的时候,根据二八原则,分配格局已经确定,接下来会设置一堆门槛,让你像跨栏一样不断的去努力达到那些筛选标准,即便用尽全力达到,也不过是去争夺最后的零碎。
12当一种资源被广泛开发利用,围绕它就会形成一层又一层的产业,而围绕这些产业就会聚集海量的个体并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计。这些依赖此资源生存的个体会快速形成一个利益攸关的整体。他们不仅拥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和立场,还具有共进退的组织性。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社会制度下,这些人都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从业人员,也会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股有组织的政治势力!
13人类能够穿越个体生命周期和活动范围在更大的时空之中进行累积和传承。正是这种积累在不断定义新的资源,并实现对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在源点定义资源或者制定标准的技能自然会成为生存竞争争夺的焦点。
14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轻易的理解5G作为一个技术标准为何会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的——因为认知定义了资源,而标准定义了什么样的资源是有效的。这种行业内的终极判断,决定了整个产业的走向。所以,它必须成为争夺的制高点!
15教育决定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决定了什么样的行为合格,什么样的行为不妥。决定了对资源的定义能力和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