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总是有人抱怨,说自己没有什么资源,家里没关系,什么人都不认识,托人办个事,找个工作,比登天还难,都郁闷死了。人家谁谁谁,他爸一句话,他升职升的比窜天猴都快。
他们抱着手机或平板,躺在床上发微博,满是嫉妒的说谁谁谁又去哪儿玩去了,拍了多么好看的照片,要是有谁谁谁的生活品质就太幸福了。
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都觉得自己出身不好,要是家里有钱,什么就都有了,天天躺着都能无比幸福。
其实,世界不曾亏待过任何人。
你感到不幸福,只能说自己太low了。
幸福永远是来自精神层面的,物质的幸福非常短暂,天天吃香的喝辣的,早晚有一天会腻。
所以说,我们所幻想的自以为是的幸福,恰恰是最低品质的幸福,是极其脆弱的幸福。就像泡沫,看上去五光十色,耀眼夺目,其实一触即破。
只有精神上的幸福才是能够持久的幸福。
我们和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业界大牛拥有的是同一个世界,也许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看上去富丽堂皇的生活,资源确实分配不均,但是我们拥有同样的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影视、历史……
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恰恰是非常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吗?
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物欲横流中永远无法找寻到纯粹的幸福,我们那些所谓的幸福,无非是掩盖我们精神空虚的华美袍子罢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为了物质的繁复,而不去找寻精神的富足,这就是苟且!
我非常欣赏高晓松,他对音乐、电影、历史和文学都能侃侃而谈,从中找到非常多的乐趣。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生活的乐趣在哪儿呢?
我们只希望多年苦读,学到一门技术,毕业了能够养家糊口,不为金钱发愁。忙碌工作之后的闲暇,恐怕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了。
前几年有道高考作文题很出名:选专业,是选热门的,还是选喜欢的?
我的不少同学嘴上说选喜欢的,最后还是选择了热门的。
他们说,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只好选择热门的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做类似的选择题其实并不是用选正法,而是用排除法。
世界相同,境界不同,幸福也不同。
很多现代主义电影我们都是看不懂的,只能甩出“荒诞”一词,然后发誓以后再也不看这个导演的电影了。那些文艺片,从票房就能看出来我们的态度了。
我们喜欢的电影,都是喜剧、哭剧、脸剧,甚至闹剧。
我们喜欢的小说呢?
今天当代文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解读先锋派文学的巅峰之作《褐色鸟群》,这篇被誉为“当代文学中最为玄奥的作品”经过老师细致入微、深刻清晰地讲解,我发现这真的是一篇极其伟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足以和世界文学比肩的经典之作。
可在老师解读之前,我只是觉得这篇小说的语言很美,故事很离奇、荒诞,然后就读不出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了。
包括音乐也是,我听窦唯的《殃金咒》,只能听出来聒噪和疯狂,然后舍友就威逼我立刻关掉音乐了。
可很多懂音乐的,却能从这首音乐当中听出来哲学。
这并不是什么过度解读,不能因为我们太low,就否认人家太牛。
物质的确能以最简单粗暴的手段刺激到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本能地发生反应,觉得身心很high。
但这都是流于表面的兴奋,真正能够触动我们精神的,还是那些经久不衰的文艺。
我不想让所有人都成为文艺青年,只是希望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这种感觉真的很棒,远超物质的体验。体验过,便会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