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暖暖育儿家李玲的新作《写作好好,通向自由人生的修行》第四章《让情绪投入文字的怀抱》,142—189页。
人与人之间在的认知、做事习惯、处事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导致对某一件事情所赋予的情绪也不尽相同。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对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情绪为文章更好的服务,有这样几点感受:
01.扑捉情绪,走到正向
情绪,是人的一切主观体验的统称,被心理学家分为喜、怒、哀、乐最基本的四种。
虽然情绪本身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通过人的表情、行为体现在不同的事物和关系中。
比如带父母外出旅游,有的人认为带父母外出旅游是一次尽孝的绝好机会,所以旅途成了一段“孝道”;有的人认为一家老小外出旅游,互相照顾,其乐融融,是一种幸福的收获;有的认为带自己的父母外出旅游,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一次言传身教的好机会;而有的人认为和父母一起旅游有碍自己游玩的心情和行动,所以旅途中总有不如意出现。
就这么一件事,不同的人认知不同,所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所以,看似一个情绪反应的背后,其实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信息。
写作中对遇到的事情,认知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如果善于扑捉这些情绪,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书写,是对情绪的一次梳理、剥离,也是对某个心理伤痛的一次疗愈,并借此通往一条内在的故事之路。
就如作者所说:“写作的一个好处,是能将那些丰富的情绪感受呈现给自己,它们或许是无厘头的,或许是矛盾的……当他们被呈现出来时,我们开是能够进入旁观者的角色中,去看到这些情绪得起起落落。”
所以,在写作中适时扑捉自己的情绪,可以发现自己内在世界的丰富性,看见自己通过情绪“构造外部世界”的观点、行动,从而走向正向。
02.拥抱情绪,直抒胸臆
作者在书中说:“每种情绪都像自己的孩子,他们本身都是正常存在的,都是来到我们身边,帮我们圆满生命的。”
但是,由于我们存在着对比心理,总喜欢好的情绪而厌恶坏情绪。列举文中一个小故事:
说一小男孩的爸爸很爱生气,小男孩烦透了别人生气的样子。有一天小男孩拥有了一种超能力,就把爸爸的怒气按钮拿掉并藏了起来。爸爸一下就转怒为笑,小男孩开心极了。
可是,他马上发现了问题,家里来了小偷爸爸也不阻止,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小偷把家里席卷一空;在交警岗执勤,身为交警的爸爸也不阻止违章的车辆,只是笑眯眯地对他们说:“没什么,没什么,你们随便吧!”这一切都是因为爸爸不会生气而造成的。所以小男孩又把爸爸的生气按钮装上,让爸爸找到自己。
一则很有趣的故事,极好地向我们传达了情绪的重要性。它是不受我们主观意识控制的,是从发生的事情由内而外表现在外部的表情、行动、语言以及执行力。
人的情绪如心电图一样丰富,伴随着某个念头的升起,情绪会随着变动。有时候,我们被情绪影响,却浑然不知。
有时因为快乐而高兴,表现出一种愉悦的情绪;有时候因一件不理想的事而闷闷不乐,表现为一种哀怨的情绪;有时候因为孩子闯祸而大发雷霆,表现为发怒的情绪;有时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悲痛欲绝,表现为一种悲伤的情绪。
但不论那种情绪,都与经历的事情有关,都需要我们“拥抱”、“接纳”,并大胆地在文字中表达。让情绪在文字里出现,助力文字的鲜活性、真实性、情感性,从而让文字更入心。
03.旁观情绪,走出自我
试着把情绪当做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爱哭的小孩,可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朋友。当试着这么做的时候,便成了情绪的一个旁观者。
对于自己的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需要自我安抚、自我拥抱、自我倾听、自我关注,从而完成一次情绪的抽离,走出自我。
特别是坏情绪来临时,在文字中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待。先在笔尖任由写出,当把这些坏情绪统统写出来时,你会发现心情会好多。这时你站在情绪外缘来观看,发现刚才的坏情绪不见了,你已经来了一次不知不觉的自我疗愈。
所以说,站在情绪之外看情绪,文字不再自我纠结、自我否定或自我封闭,而会不自觉的走出自我,展现出另一片明朗阳光。
04.放松心情,一切美好
我们常常说“做一个心态平和、不为情绪左右的人……”感觉很向上,也很励志,但真正要做到其实很难。尤其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的今天,就更是一件不易达到目的的事了。
比如,突然发现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世界,不再与你朝夕相处,就会产生焦虑感;比如,明明是出于好心关心正在生气的亲人,没想到作用不太,还蒙受一顿“训斥”,一阵委屈袭来……
其实不必这样,有些事情终归要与自己分离。
我们想要抓住更多,但往往失去更多。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放松情绪,不要强求,你会发现,生活在当下一切都是美好的,你在笔尖输出的文字也便是美好的!
05.发现情绪的“写作地图”
第一步:准备工具——纸和笔;
第二步:描述记忆中事情的细节;
第三步:写下情绪感受;
第四步:与当下的情绪做对比;
把握好情绪的要点,一切从现实出发,给情绪安个家,拥抱一次,接纳一次,倾听一次。会发现情绪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进行一次由内外的转换,直抒胸臆,从而为文字添彩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