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暖
提起死,在我有限而短暂的生命里,立刻联想到了三幅场景:
2012年那年我大学毕业的夏天,爸爸开着车送我去双流机场,妈妈最后一次开口问我:“你真的要去上海工作吗?”我说,“当然!”后来,车里仿佛就是一个宁静的车库,半个小时车程中,我们三个至亲的人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下车时,看着爸爸妈妈依依不舍的眼睛,我说:“爸妈,也许有一天你们会比我更早的离开这个世界。如果有一天你们在天堂,可以知道在那些没有你们的日子里,你们的女儿依旧能够自己真正独立并且幸福喜乐的生活。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吗?”于是,爸爸帮我拿下了两箱笨重的行李,妈妈拉着我的手把我送进了机场。
2008年,也就是5.12地震后的48个小时里, 在一环路西南民大的校园广场上,聚集了上千个青春而朝气的生命。我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同学们,忙活着搭起了一个个临时避震帐篷。我们十七八个人挤在这一个个具有相当民族风情的帐篷里,听着广播里不断传来的死亡的信息…
记忆再远一点的是2003年,那一年我在一次旅行的途中,收获了一只非常可爱的毛茸茸的小鸡,我也不知道它是女孩儿还是男孩儿,但我给她取了我的同名“小昭俊儿”。我当时感到“小昭俊儿”是我孤单时全然最好的陪伴,我太爱她,每天都给她洗澡,甚至和她一起睡觉。可以想象,她的命运会很惨,一定活不过1个月。然而在九月的尾巴,那个每天与我同在的“小昭俊儿”停止了呼吸,无论我怎样的想唤醒她,抚摸或是亲吻她,她在我的手上再也一动也不动了。在十多年前,我竟然还用很拙劣的文字为她作下了一首诗:
“花儿已凋谢了很久
但色还未褪掉
眼睛已红肿了许久
但泪还未干
生命已结束了许久
但情还未了”
那时,我面对这一桩也许小的不能再小的死亡,我久久不能跨出自己的忧伤。当时很感恩,上帝让我的发小挚友给我回复了一封信。那封信的文字,成为了我心灵极大的安慰:
“你要相信,此刻的昭俊儿正在天国里朝你微笑,她正在等待着生命的重启。她会用于为那个爱过她胜过自己亲人甚至是自己的小女孩儿祈祷。她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天使来到你身边,轻轻地吻你的脸,轻轻地,轻轻地…”
死亡,是一段儿不知何时重聚的亲子分别;死亡,是一场灾难后废墟上的逃亡;死亡,是一个孩童失去了心爱宠物的痛心…然而关于死亡的故事,你的脑海里,一定也收藏了不少。你又想到了哪一桩呢?
耶鲁公开课中有一堂关于死亡的哲学课程,这堂课受到了全球数亿人关注。耶鲁大学的哲学教授卡根通过哲学的方式去思考和面对死亡。
过去在我们中国的社会里或是家族的传统中,很避讳提到死,我们很少有机会去默想死亡。即使我们现在听惯了出门不小小被车撞,自然灾害夺人命,甚至是一夜间因抑郁而自杀身亡等等的真实故事。虽然死亡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甚至是一步之遥,可是我们的内心依旧觉得,死亡是别人家的事儿,然而我们真的打心底不愿意去默想和思考这件必然的事实。
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也许是免费的。你也许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儿或是佼佼者,认为你这一生,不会遭遇到任何的不幸意外。但无可逃避,我们也需要面对自然死亡。医学上的自然死亡,自然死亡(natural death)或非暴力死亡(nonviolent death)是指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发展规律,没有暴力干预而发生的死亡。分为衰老死和疾病死。
我们会死,正如花会谢,树木会凋零…
无论怎样,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一条死亡的路上。在即将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或是五十年的日夜里,你会发现一天天的在我们的微小的生命中,皮肤会慢慢松弛,头发会日夜稀少,我们也像姥姥一样掉光了所有的牙齿,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个离开。我们的生命逐渐得从“拥有之旅”变为一场“开始失去”的旅程。那么,如果真是这样,在我们有生健康的每一天中,去经历一场老我死亡是多么美好的体验。
也许,学着默想死亡,可以多一点的珍惜,多一点的去寻找真正生命的盼望;
也许,学着默想死亡,可以放下多一些的成见,可以多一些的去宽恕和原谅;
也许,学着操练死亡,可以让我们愿意今天失去一点点,明天失去得更多,去拥抱更丰盛的生命;
也许,学着操练死亡,可以让我们愿意被来自永恒里的福音更新,每一天重新在新的生命中被重生。去相信,去盼望,去活出爱。
愿我们的每一天,死一次,又活一次;
愿我们的每一刻,有真平安,又真实爱。
“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箴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