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属于工程技术类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了材料、特点、结构、功能、用途等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学生在完成工程技术类活动时往往会忽略工程设计,直接选择材料进行制作,这样会增加调试时间;另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画设计图,当老师让画出帽子的设计图时,学生无从下手,并不理解什么样的图是设计图,有些学生仅仅只是画出帽子的正面外观,并没有画出侧面、俯视面的样子,就更没有标注出帽子的材料、颜色、大小等等信息了。因此,这节内容我安排了两个课时,首先,让学生再次回顾根据物品用途确定功能,根据功能选择材料,根据材料的特点或者优缺点,最终确定用于做帽子的材料,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后会具有不同的功能,用于不同时间、不同场景。
接着,以设计一款用于骑行的帽子(秋游的帽子)为例,展示设计图的绘画过程,从整体轮廓到局部细节进行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设计图的绘制要素,为以后的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其实关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图纸的绘制,从整体到局部的引导,也是一个思维过程的训练。正好参加今天规培活动,听了两节名师课堂,这两节课的结构非常相似,在探究过程中都是三个活动,三次记录以及一次汇总,希望通过三个活动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在进行思维锻炼,但这种思维是隐性的,学生甚至不能准确捕捉到,或不清楚自己到底运用的是什么思维在解决问题,因为对于某部分学生来说很难发现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规律,自然无法形成一种思维。现在,新课标非常智慧地将思维作为一个教学目标类别,特别地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我就在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将思维方式明确点出,并显性化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思维方式的运用,强化学生对思维的关注,并逐渐养成训练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