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六部分
第一部分 什么是元认知
博观而约取,得鱼而忘筌
什么是元认知,John H flavell 提出的元认知理论,他认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意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
定义: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
元认知学习法的意义,理解大脑的工作规律,逆向黑客大脑。
元认知研究包括三个部分:
元认知知识,认清那些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因素,如知道人与人的学习方式的差异,知道刻意学习,知道如何选择更合适的学习材料等
元认知技能,主要包括计划检测与调整等技能,如制定写作计划,发现写作计划执行不力,采取补救措施等。
元认知体验,觉察和了解你的活动,更多侧重学习认知过程中的情绪体验。
其中与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学习法最为密切。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关于人的知识,关于学习材料的知识,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
其中关于人的知识最重要,涉及到三类。
一、关于自己的知识,人作为学习者与认知加工者,如何了解到自己的局限与人类作为整体的理性的局限,你的学习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与学习环境偏好是什么?典型读物如谈大五人格模型的《个性》一书,和谈人类有限理性的《思考快与慢》一书。
二、关于个体差异的知识,了解你身边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你们有何差异?如何相互借力,典型读物,如谈别人如何影响自己的《态度与改变与社会影响》一书,于谈决策的《决策与判断》一书。
三、关于认知水平的知识。知道记忆注意从小兵到专家各自有什么样的水平,以及知道影响各自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典型读物,如谈黑客人类大脑的《心理与脑》,谈德雷福斯模型的《程序员的思维修炼》一书。
马奇在斯坦福大学晚宴上的致辞:
大学只是偶然的市场,本质上更应该是神殿,供奉知识和人类求知精神的神殿。在大学里,知识和学问之所以受尊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能够造福个人和社会,而是因为他们象征承载并传递有关人性的见解。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个人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实践。
人们经常思考,我思考人们怎么思考。科学家制造概念,我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结,智者,创造智慧,我思考智慧背后的智慧。
第二部分 学习是什么
马奇,经验的疆界:
学习常常同时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第一个是学习做什么,即寻找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
第二个是学习如何做,即精炼并改进在某项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能力,
第三是学习期盼什么,即调整绩效目标
思考目标有两类方式,关注抽象的为什么?和关注具体的是什么?在你还是计划阶段时,人类倾向关注为什么,此时需要补充思考可行性,一旦开始执行,应当更多考虑是什么。
原理是认知科学近些年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距离,science2008年发的一篇综述值得参考。人类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一旦开始实现较难的目标时,则又开始纠结意义,这也是人类进化带来的漏洞之一。
学习开始前,需要调整自我期盼,更多思考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在学习开始后需要少谈主义,多谈方法,关注如何做。
元认知学习法三要素:
主题学习,在学习做什么上用模式说话,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深度学习,在学习如何做上,用深度说话,偏见大于平庸。
行动学习,在学习期盼什么上,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
马克思普朗克和他的司机的故事。暗喻真知和司机的知识。真知识需要深度学习。
学习的四个阶段,一,对领域的偏好,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二对模式的偏好,牛人辈出,吓得自己介绍牛人为荣,三对共鸣的偏好,有了一定独立思想,渴望人群的响应,四是对时间的偏好,开始触摸到真理的存在,并愿意放弃一些外在甘于平淡。
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第三部分,学习什么和怎么学 主题学习
“不加选择的知识冲动,就像不分对象的性冲动一样都是下流的标志” 尼采
第一把锤子是主题学习,学习什么?学习好知识好思想。好知识的发现模式:
一堆书大于一本书,一首信息大于二手信息,经典大于碎片,承载信息的人大于信息。
一堆书大于一本书,做任何事情,解决一个问题,要思考如何批量解决问题。人类认知善于从批量中找差别,模式。
最小知识法则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你都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概括出知识的模型或模式。
第一个问题,知识的源头。一个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它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例如认知语言学最早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诞生的。他是因为什么样的背景而诞生的。有什么样的东西在支撑这一门学科的成立。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考莱夫》
第二个问题,核心话语体系 比如认知语言学跟认知修辞学,与认知心理学是不一样的思路,它的侧重点是什么?认知语言学为例,关心基本层次隐喻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第三个问题,二级推演体系。例如认知语言学的二级结论是什么,就是相似性原则与经济原则的相互冲突,导致人类心智与语言的一些有趣之处,例如我们的语言习惯一定是有生命的大于没有生命的,人类先于动物,阳性大于阴性。
第四个问题,其他学科是怎样看待这个学科的大问题。认知语言学为例,我们关心的就是社会心理学,如何看隐喻,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的自我归类论与社会认同论解决的问题。
第一手信息大于二手信息
经验的疆界,把寻求智慧的人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笛卡尔信徒,第二类是讲故事的人,第三类是适应者。最小模型,最小故事最小行动,对应于这三类。
最小模型主要看其抽象级别视野开阔程度,是否足够高屋建瓴。可以借助google学术的h指数,某个学科领域的top100科学家来快速掌握本领域中已有的模型。然后基于种种已经存在的模型,最终挖掘出本学科最高级别的最小模型。
看主流数据库,与高引用期刊学习一手资料建构观点和论据的模式。
最小故事,看影响人类社会的程度,能否作为故事广为流传,例如,是否在TED全球大会讲过故事?侧面反映科学家实力。最好的最小故事,来自历史上的人物传记。故事注重是否激发了某种反因果,惊喜的情绪。
最小行动,行动科学将仍然在系统内的改变成为第一序改变,将跳出系统之外的改变称之为第二序改变。《改变》行动科学源头著作。《教聪明人学习》克里斯.阿吉里斯。
如何区分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
是一手的模型与否,抽象级别是否足够高?是一手的故事与否,是否制作了某个广为流传的新故事内核?
是一手的行动与否,是否提供了某种新型的第二序改变?
经典大于碎片 选择优先学习的科学领域。
五大元科学,网络科学,认知神经心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诗学。
共同特点是:第一,有一个足够简单的规则,能够描述事物的次序和组成;第二,这个足够简单的规则,能够以小容大兼容无穷大的差异化;第三,它能投射到尽可能多的世界。
开智正典 元科学经典书单
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就是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才最重要,你得去和世界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
读书万卷取友千载,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第四部分 深度学习
广度优先搜索,主题学习可以找到好知识好模式,符合人脑的模式偏好。
深度学习,难在它需要你发现深层次的因果联系。
马奇将人类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模式区分为两种。《经验的疆域》
一种是低智学习,是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直接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为。
另一类是高智学习,是指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
深度学习难在你需要将知识内化为本能。
新手与专家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方掌握了大量内隐知识。内隐知识在自主心智层面工作。另两个是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正因为艺术无法精确界定,所以他只能经由体现其精致的实践范例来传承,你得首先重新一位大师的作品,继而才能观察他,并从他那里真正学到知识,如果你想学习一门艺术,或者师从某人,那你就必须将这门艺术视为神圣,将这人视为权威。” 波兰尼
深入学习,偏见大于平庸
偏见是自己有平衡方法的。人必须有深度,其次才谈有没有偏见。一个没有偏见又没有深度的人是没有意义的人,一个有偏见,但是有深度的人是有价值的人。首先要做到有深度,然后再没有偏见。
深度学习难在孤独。主题学习拥有的是司机的知识,外显的知识,难以构成核心竞争力。深度学习将遭遇很多平台期,需要硬扛过去。看畅销书容易,看学术专著难,刷朋友圈而已,坚持输出难,选择人人都走的路易,与众不同,难。
乔布斯说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很多人听演讲时很激动却做不到,不是因为不懂,而是不知道自己过的是别人的生活。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就越来越不可靠,不太可能有跟你一样的人。寻求同理很难,寻求认同更难。你需要将自己从别人的期望中抽离出来,你需要返回自身,体悟道心,让好奇心乐趣本身成为学习最好的奖赏。
第五部分 行动学习
有意输出 刻意练习与必要难度
必要难度理论: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误。会误把记住了,当作学会了。检验学会了的标准是有效提取。必要难度理论研究记忆和提取的关系,提出必要难度策略。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认知科学家研究区分了人们记忆竞争时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优势与提取优势。以前人们以为记的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而言之,存储越容易提起就会越快。但近些年最新实现实验发现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
如果利用认知科学的新发现改善学习,那么就需要在输入输出端增加难度。这就是必要难度理论。
提升必要难度的五个技巧:
地点的必要难度,换个地点背单词,创造情景,尤其是地点都不一致
时间的必要难度,放慢学习速度。工作记忆学到的内容,人们很快会忘掉,所以速度越快,没什么好处,反而长时记忆更重要。所以不要在课堂上写笔记,而是六小时后写笔记。
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长时记忆才是真正的学习,可以使用anki等间隔效应软件。
交错学习的必要难度,学习不要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学习,而是在情境中反复交织多个主题学习。
提取的必要难度,可以利用生成效应与测试效应。生成效应的利用,就是换成自己的口吻来重复知识点;对测试效用的利用就是记住,测试不仅是评估,更是记忆本身。
行动学习,在输出端制造难度两个高阶技巧。
行动学习的两个高阶技巧,写书与里程碑。
josh MIT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类最佳的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树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素有唯一通道,从一个概念通往另一个概念,每一个通道可以无限展开。是人类存储抽象知识的最佳结构。
阳志平的高阶技巧,在进入某个领域时,会假设自己要写一本书。在这个过程中,会反复思考,如果自己来写这本书,那么这本书的体系会是什么?有哪些打动我的地方?在时间心力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真的会写出一本书。
人生需要里程碑事件证明自己。集聚心力和行动达成里程碑,人生的必要难度。
第六部分:主题学习、深度学习和行动学习如何有机组合。
第一步,主题学习,刚开始,面对庞大信息量,常不知道如何归类,此时采用社会推荐体系是一个方法。例如查阅TED官方网站,用这playlist功能。一次集中攻一个主题。
第二步,深入学习
在通过社会化机制建立对体系的初步认知后,深度学习更重要。
关键是解决平台期。
深度学习、登峰造极路上要解决平台期止步不前的问题。三种人代表三种平台期:
浅尝辄止者,每投入一个新领域,看一本新书,新工作,新感情都兴奋不已,但从来没有做出深度,不能接受平台期。遇到平台期,激情就消失殆尽,于是开始寻找新的领域,新的书,新的感情重燃激情。
偏执狂,对得到结果很执着,给予通过大量努力来快速提升自己,忽略基本功,寻找捷径。不断的学习具体高级直接的技术。同样的不能忍受平台期,一旦发现自己进步不了,就更努力学习。在感情方面不能忍受平淡,通过不断制造浪漫来保持高潮。
骇客,愿意一直呆在平台期,常常忽略了登峰造极过程中的关键过程,迟到早退,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
登峰造极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长期的平台期。在平台需要面对新的不熟悉的内容,通过稳定长期的训练、内化、刻意练习,将基础内容内化之后面对高阶内容才能应付自如。
挺过深度学习平台期的建议:第一,增加知识树的抽象水平,可以从视频到博文到科普著作,再到专业教材再到一手论文,依次递增。视频往往给出一个有趣的方向,但是并不清楚作者处在知识树中什么样的位置。此时查阅作者原著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论文会更清楚作者的历史地位以及不足,伴随习惯阅读更难的著作,此时可以以直接阅读一手论文为主。
第二,精细加工,做笔记是精细加工的方法。写读书笔记百千万,一定能区分不同类型的人,不要投机,有很多体力活是终身受益的。顶级的精英学者都是看了成吨的论文,写了一屋子笔记训练出来的。
第三了解学者背景。比如刚开始对这个演讲者很陌生,慢慢的查阅他更多材料,对他形成更丰富的认识。读书最爽的时候是:这本书上的知识,怎么在那本书上也看到了,竟然搞懂了。
第四,情景学习。有效学习实践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刚开始是围绕重要成员,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从情景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要点主要有:
第一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程序员,在Github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第二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
第三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第四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如裁缝、厨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而已,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和烹饪出美食。
第五,有反馈的测验,测验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就像芒格关于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议中所言,不管你喜不喜欢,必须掌握到能通过测试的水平,能常规应用其最基本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自己所处专业更为基础的学科。
对别人复述,写出来,参加正规考试都是测验。
第三步,行动学习,做点什么吧。用作品说话,输出大于输入;用行动说话,实践大于围观。
比如建立播放列表、给牛人写邮件、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