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娘终于回去了,回了她念叨了四年,也离别了四年的村子。她似是很高兴又有些不舍,一边说着“老头子,这次我真回来陪你了,”一边坐在出租车里频频回头。四年前还在她背上的小布包如今却及了她的腰。
当初让娘来看孩子也是百般无奈,老丈人和丈母娘年事已高,还要照顾自己一岁多的孙子,完全抽不开身。娘不舍得离开村子,她说“你爹爱唠叨,我走了,他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媳妇说“娘,爹还在的话也会希望您去照顾你们孙子的。”
娘一听到孙子整个人也精神了不少,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儿子娶妻生子。在媳妇一番甜言蜜语下,娘扫了爹的坟头,压了新纸,一步三回头跟着他们来了城里。
-02-
城里的生活枯燥乏味,娘天天在家就重复三件事:做饭、洗衣服,没事的时候就用抹布一遍遍擦地。
媳妇说,“别让娘擦地了,怪难受的,有拖布呢”,他跟娘说起的时候,娘尴尬的笑着“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娘原本也爱唠叨,可从来这儿之后,除了买菜她基本不出门。我怕把她憋出什么毛病,于是想方设法劝她多出去走走。
娘很听话,可是每次回来总是郁郁寡欢。有一次,他跟娘一起在在小区散步,一位熟悉的阿姨叫住我“这是你妈啊?你老家是哪儿的来着,说话我们都听不懂。”他看见娘的脸红红的。
儿子出生之后,娘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整个月子,娘又是照顾媳妇又是忙孙子,虽然辛苦,可那欢喜一直挂在脸上。
有了孩子这个纽带,娘和小区里那些带孩子的老人热络起来。可是媳妇的怨言却越来越多,娘总给宝宝穿那么多,娘用自己的筷子喂宝宝,娘看孩子时去做饭,娘不爱用香皂洗手…
他哄着媳妇劝着娘。媳妇说“等孩子大点送幼儿园就让娘回去。”娘说“我以后注意,等宝宝大点,我就回村里。”
娘拘谨了很多,给孩子穿衣吃饭,都得先问媳妇,哪一次忘了,她便像做错事的孩子,一脸谄媚找媳妇搭讪。娘越来越适应外面生活,可在家说的话越来越少。
终于,媳妇还是爆发了,“带孩子什么都要问我,烦不烦,孩子一口方言,以后进幼儿园都会遭人笑话。”
娘说“要不找个保姆吧,钱,我出一半。”
他不敢接话,他和媳妇的工资还了房贷所甚无几,娘离家几年,庄稼早已荒了,哪有钱请保姆。
娘把自己几件旧衣服装进她的小布包,又掏出来放在床头。
为了让儿子能多接触普通话,媳妇坚持买了点读笔。娘似乎也如释重负,有一次他中途回家,居然听到娘和儿子一起跟着点读笔有模有样的说着普通话。
想到娘曾经说“城里人洋腔怪调,我可学不会。”35岁的大男人居然鼻子酸酸的。
儿子慢慢长大,身体棒棒又乖巧懂事,小区里人见人爱。娘也跟着成了小区的名人,怎么样让孩子喜欢吃饭,让孩子少生病,让孩子更有礼貌,她讲的头头是道。后搬来的人经常以为娘就是本地人,因为她是如此自信,如此适应。
媳妇反而越来越不适应了,她拒绝了所有的夫妻生活,理由是“娘在隔壁听着呢!”
娘大抵也觉察到了什么,她经常念叨“时间真快。”也会偷偷问儿子“奶奶走了你会想奶奶吗?”“奶奶不走。”儿子奶声奶气的回答总能让娘高兴得流眼泪。
-03-
用媳妇的话,家里终于宽敞多了,她麻利地收起娘的床,将娘的卧室布置成了儿童房,五颜六色的地垫,各种各样的玩具,温馨友爱。儿子白天幼儿园,晚上一家人拼玩具,其乐融融。
那天,媳妇在厨房炒菜,他陪着儿子玩小车,儿子有模有样“爸爸,我开车拉你去玩好不好”
“好,那我们快走吧。”
“不行,不能把妈妈拉下。”儿子拉着小车噔噔噔往厨房跑去。
他抬头,孩子老婆热炕头,满满的幸福慢慢的家,唯独缺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