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表面看来异常忙碌,可细细缕缕每天实质没干多少活儿,拿昨天和今天为例,两天仅做了一件事,整理7份合同。这七份合同昨晚已经整理妥当,上午九点半打印了出来,因为一整天没车,今天又跟这7份合同较了一天劲儿。如果上午有车,我应该是已经把合同送到了业务单位。这样至少可以空出一下午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当然,这一天确实校对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说大不大,都是格式问题。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本来事情已经定局,再回过头来琢磨时,又会花费你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时间。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 ,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做其他事情,收成要一倍甚至多倍。
遇到类似现象,是应该追求精益求精呢?还是得过且过?
联系到学习,我们是应该搞题海战术,做题数量多多益善还是把现有题型搞透并做拓展?显然,学习我们有标准的答案,把现有的题型搞透搞懂,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其他事情,特别是像这种定量的工作,我认为应该“得过且过”,提高单位效率。
如何解决类似磨洋工的现象?预先根据工作量制定完成时间,节点之前必须完成,提高专注力,久而久之,便会养成高效习惯。同样也可以引申到看书,每天规定必须看多少页,不管懂不懂,第一遍通读时“重数量轻质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迫使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避免看书计划“流产”;其二每个章节不是孤立的,随着阅读的深入,很多不理解的知识点到后面的章节会自动融会贯通,阅读积极性、效率随之提高。
再回过头来分析上述问题,对于“定量”的事儿我们大可“得过且过”;“不定量”比较单一的事儿我们就要追求死磕精神,如学画画、唱歌、运动等单项活动,就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十年八年都是有可能的。
这跟个人性格也有关系,对于自控力强的人精益求精有益,而对于专注力差、控制力低的人事先制定计划表,死板的按照计划表执行,虽然看似简单粗暴,长期坚持效果惊人。
再拿这近一个月的的状态说事,这个月过去一半,本月制定的学习计划一项也未履行,健身房更是只去了一次,原本计划把这个月健身的时间用于准备本周末的考试,结果是书没翻健身也撂摊,把时间都洒到了吃喝上。至于其他学习计划,得到、英语、打卡都通通歇菜。这不,这周的作业拖到现在才疾书。
上述问题,归一到一个本源——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看似忙忙碌碌,真正有价值的单位时间少得可怜。
尔尔,如果你很忙碌,那就要警惕了“是真的忙碌还是碌碌无为?”
真高潮VS伪高潮,道理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