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司新招了一批毕业生,为了将他们的培养成材,人资部门精心设计了一套体系,谓之“雏鹰计划”。上岗前,先安排一个月的集中培训,期间为每名新人配备思想导师,旨在从思想层面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
培训结束后,每位新员工可以自由选择想去的部门,因此各部门为了吸引素质优秀的新人,都会在培训的宣贯环节大力介绍自己的优势。乱花渐欲迷人眼,在上岗双选会开始前,不少新人出现了选择困难症。
我也是思想导师中的一员,带的新人是个女生,向我征求意见:面试的时候选择了市场部,因为觉得自己活泼外向,适合有挑战性的市场工作,而且市场部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相对宽松; 可经过培训后,又发现新能源事业部前景不错,到底去哪个部门好呢?
做市场还是做业务(技术)?看来这个有关就业的头号选择题仍在困扰着一屇又一屇的毕业生。
身为“老油条”,自然清楚一些公司内部运营的玄机,我建议她先做业务,通过从事业务相关的工作夯实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即使以后再转为市场人员,也相对从容,况且公司不乏从业务转岗到市场的先例。
“可是如果先去了业务部门,发现不适合,再转到市场部门,那不是走了弯路了吗?”对这两个选项,女生其实是有倾向的,想从我这里得到支持。
“只要是自己的选择的路,走过的都是风景,即使经历了挫折和失意,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是种财富,怎么能算是弯路呢?有的时候,命运眷顾,我们恰好就走上了适合自己的路;但更多的时候,是要不断试错后,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好比鞋子合不合脚,总要试试才知道,年纪轻轻的,都不敢试错了吗?”我摆出了一副标准的导师派头。
女生听懂了我的话,不再纠结,跟着她最初的感觉,去了市场部。
02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知道如何选择。
由于大学过得浑浑噩噩,我在找工作时底气不足。面试技术类岗位,面试官认为我学习成绩一般,表现活泼,建议我去做销售;而在面试销售职位时,又得到了为人腼腆实诚,更适合去做技术的评价。
几度遇挫,我对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彻底蒙圈,为了找到答案,特意去做了专业的性格测试,其中表征性格内外倾的测试分值为5,居中,倾向性模糊,咨询老师给出结论:我是内向兼具外向的性格。我哭笑不得,这个结论虽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在面试时左右为难的原因,但对找工作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眼看离校的日期越来越近,我有点慌不择路,开始海投简历——管它性格适合与否,谁要我我就跟谁走。
很快我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销售图形工作站,做了两个多月,业绩为零,面对销售压力下,我主动辞职,没熬过实习期。
其实在这份销售工作中,我没做太多跟销售有关的事情,多数时间里,是在库房为带我的区域销售经理装配机器,两个月,拆装了一百多台机器,使我对计算机的硬件了如指掌,并乐此不疲。
眼看销售人员变成了装机工人,销售总监坐不住了,要求我不能再去库房,每天必须去分析潜在客户,进行电话营销,形成通话记录,下班后直接向他汇报,我试着照做了一天,过程充满了挫败感,第二天就辞职了。
我这个销售战线的逃兵,幸运的在第二份工作中有了用武之地,大展拳脚,一做就是九年。
严格说来,我的职业生涯应该是从软件实施工程师起步的。刚接触这份工作时,项目经理安排我们自学软件的安装部署方法,并写出操作手册,得益于做销售时期对服务器的了解,我很快的掌握了软这项技能,写出的手册翔实可靠,得到项目经理肯定,开始有意把我当成项目骨干培养,从此我一步步的成长为项目经理、咨询顾问。
直到现在,市场营销能力仍是我个人能力的短板,没有培养出来。我很庆幸通过短短的第一份工作就发现了这一点,从而及时的调整了就业方向。
03
踏入职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性格能与岗位完美适配,以充分发挥特长,谋取顺利发展的职业生涯;害怕入错行业,浪费时间精力。因此在多样化的选择面前,常常犹豫不决。
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跟两个原因有关。一个是没有很好的认清自己,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场,对自己正确的认知是做好职业选择的必要条件,然而认清自己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虽然我们通过以往的经历对自己的性格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往往并不可靠。
以前我为了搞明白自己的性格,把星座、九型人格、生命数字密码、MBTI之类的性格测试工具全研究了一遍,结果越测越糊涂,反倒发现了这些工具的问题所在。
我并不可否认这些工具在性格认识上的辅助作用,但它们的局限性在于首先是把复杂的人格类别化,标签化,方便人们对号入座。加上心理暗示(巴纳姆效应)的作用,一旦人们给自己打上某种性格标签,行为则会不自觉的往这种性格的表征靠近,之后更加相信自己是这种性格,不思改变。
而且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潜意识里倾向于道德正确的表达,对性格的自我测试很难保证客观。所以看一个人的本质,要关注他在面对压力时的表现,才更加可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须躬行。合不合适,不妨就交给实践去检验吧。通过承担具体的工作事务,既能加深对岗位要求的理解,也能确认自己在工作中的体验,在工作压力面前,是积极应对,还是裹足不前?发现了哪些潜力,又有什么不足?两方面印证后,再做进一步的决定,才能有的放矢。
04
第二个原因是害怕为选择失误承担后果,不能勇于做出决定。
“后果”是贬义词,选择之前,先被尚未发生的后果左右,其实是消极的思维方式在做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做出选择,收获结果,而结果是好是坏,只在于怎么去看它。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广为人知,有人评价他失败了1600多次才找到做适合做灯丝的材料,而爱迪生不以为然,认为他是通过上千次的试验证明了哪些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每一次试错的积累,都往正确的方向靠近了一小步。
牛仔裤的发明者,李维·施特劳斯年轻时和很多人一道,前往西部淘金,途中遭遇大河,挡住去路,苦等数日,仍不得过。有人返回,有人绕道,更多的人则抱怨不已,而李维却受“凡事的发生,皆有其因果,必有利我”的古谚启发,在此做起了摆渡生意。正是这种逆向思维,让他发明专门为淘金工人设计的帆布裤子,将其逐步改进为日后风靡世界的牛仔裤。
事情的发生都有两面性,在所谓的不利面前,换一种思维方式对待,境遇往往大为不同。
放下对结果的担扰和执念,将注意力投入到过程本身,去思考能从其中得到的助益,这样才能更有决断力和行动力。我始终相信,经历的事,不论成败,不管早晚,总会在某个地方等着回馈于你。
05
做决定时的为难也和个人的经历有关,一个人如果习惯了被别人决定,独立决策的能力就会弱化。到该由自己做主时的时候,多方征求意见,仍患得患失,不知如何是好。
豆瓣上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一篇热贴将父母对子女的伤害归类,其中“试图控制孩子的人生”颇具代表性,表现为父母在求学、爱好、恋爱、工作、婚姻等事情上代子女做决定,子女听从安排,发生矛盾时,积怨难平,反而将原因归罪于父母干涉太多,限入情感绑架,不能自主。
看,把决定权交给别人是有好处的,一旦出现不如意的结果,就可以推卸责任:当初是你要求如何如何,怪我喽?
例子有点极端,却反映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曾经圧制个人的想法,顺从于父母、师长的安排,以博取认可和赞许,尤其是当这种被决定是以爱的名义施加时,更显得难以反抗。而且实践往往证明,顺从的结果除了受到些管束和限制,并没有什么不好。
成年后,被压制的自主意识渐渐觉醒,我的地盘我做主,急切的要摆脱束缚,证明自己。但习惯被决定遗留的惯性还在,仍有依赖,才在选择面前犹豫徬徨。
抛掉依赖吧,既然别人既不能替我承担结果,为什么要让他为我做决定呢?这个决定是因为我要,不是别人要我要,为此我愿意承担任何结果。
西方电影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牧师分别问一对新人:“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嫁这个男人)吗?爱她(他)、忠诚于她(他),无论她(他)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新人各自回答:“我愿意。”然后牧师宣布二人正式结为夫妻。
结婚成家,是生活上的独立,婚礼上的誓言,代表着从此要对爱人和家庭担起责任,选择了就不能后悔,即使面对贫疾病死,也要坚定的走下去。
而思想的独立,正是从为自己做下决定开始的。
06
技术和销售,分别代表着专业上的研究能力和产品的营销能力,它们不是对立的二元,非此即彼。在职场中,无论处在哪个岗位,都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又在交流和协作中,表达和展示着价值,这何尝不是种自我的营销呢?
初入职场,一穷二白,不管选择技术还是销售,从中的习得的经验都会对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先莫谈结果,认真快乐的尝试体验,去发现真实的自己才是要务。
所以,选择什么不重要,用心做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