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又一次听闻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
打小我就特讨厌这句话,这句话像一个魔咒,更像一个枷锁,牢牢的栓住着你。
外国电影中对于中国人的形象描写,大多是带着眼镜,急急忙忙的奔走在厦羽之间。世界对于中华民族的印象,就是勤奋。
然而这种勤奋背后所意味着的,又是一种愚昧,是固执己见缺乏创新。
这点来讲,吃苦真不是个好事。
自古以来偷懒就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从轮子的发明,到蒸汽机,再到电,所有发明创造都离不开人类对于懒的向往。正是有着对偷懒的执着偏见,才会不停的去思考怎样偷懒。
吃苦有理,但是吃苦不对,若是感觉自己真在吃苦,应当及时停下来想想,有没有能偷懒的办法,可以省时省力的方法,若总是抱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想法,又何以去抱怨为什么这种发明中国发明不出来?大概我们的思维已经停留在吃苦方为人上人了吧。在这样一个以吃苦为荣,以吃苦为好的社会,群体极化效应之下的中国人,就这么一点一点的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和斗志,沦为创新界的看客。
小波同志也曾惊讶于十七世纪荷兰人的牧场,对比于还在用独轮车的中国乡下,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国外牧场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安装了机械化自动化的偷懒设施,而我们的小波同志仍努力为在父老乡亲面前树立一个勤劳朴实的形象而奋斗。
这在我看来是十分揪心的,也无外乎它的书名——特立独行的猪。
猪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好吃懒做的代表。若是一个人总想着偷懒,那当真是似猪一般,在信奉吃苦就是王道的中国社会看来,当真是特立独行了。
然而群体极化真的是可怕的效应。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尽可能的去符合社会期望。在以吃苦为荣,勤劳为首的社会中,能跳出这种盲目的吃苦思维已是不易,还要在追求偷懒的道路上一意孤行,自是冒了大风险。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想的话,所有人都会有繁衍后代的欲望,而中国社会更推崇那些勤劳上进的男性,女性也会在更大程度上选择此类男性作为伴侣。若是成天以钻研偷懒为主要思路,自然是容易被贴上些不好的标签,大大降低自己的求偶概率。也无外乎那些在中国搞创新的,大多是大龄单身的。
话说回来,能够有偷懒的动力,就会肯想偷懒的办法,最终让日子过得更舒服。
所以偷懒真的是件严肃的事情,该认真学习。
话虽如此,可此偷懒非彼偷懒,抱着想要偷懒的心真的偷懒,那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棉花不白:咖啡馆店小二一枚。
人来人往,花开花落,若能打赏几两银子,小二我便能告知你所有想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