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凿自己的信仰
·汪重阳
金秋时节,与友人驾车顺太行山路盘旋而上,由豫入晋,在太行林虑山巅参观了向往已久的国宝文物——金灯寺石窟。
一提起金灯寺,我老是没来由地想起评书大师单田芳的《白眉大侠》里的“金灯剑客”来。其实,这样一想,就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文化底子了。可以说,像我这样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农村孩子来说,小时候尽管很爱读课外书,却基本无书可读。
要说无书吧,也算有少儿连环画可读。再有就是几本通俗演义类小说了,比如《岳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等。那时候,家家户户没有电视,能有台像红砖一样大小的收音机就不错了。正午时分,我常和几个小伙伴们挤在一块,捧着收音机入神地听评书,《白眉大侠》就是我们的最爱。
这个确实可怜呀,正在真正的黄金记忆时段,能够背得下大量经典名著的年岁时,根本没人告诉我们要读经典。当然,那个时候也找不到经典。自古相传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13岁之前如果能够多读点文化、文学经典,将会沉淀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而这些在黄金记忆时段被人“吞”进肚子里的书,也被形象地称为“打底子的书”。
只可惜,我的“打底子的书”没有真正的经典,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小儿书、演义类小说,以及评书了。所以,我这个能把“金灯寺”与“金灯剑客”联系起来的奇特想法,是十分可笑的,因为它们之间几乎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金灯寺是一处信仰圣地,而且是极其纯粹的信仰圣地。纯粹到,雕凿它的信徒能不畏海拔近2000米的,让人头晕目眩的高度,在太行绝壁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留下这一处绝世珍宝来。而“金灯剑客”则是个评书里的反派人物,据说常在一个叫“金灯庵”的地方练功而得名,他的不辨是非、阴险歹毒常常让我和小伙伴们恨得牙齿痒。
金灯寺不像金灯庵,没有“剑客”。不过,古往今来,这里一直在不断地产生或者吸引着比剑客境界更高的信众。剑客当然境界也高,武艺高强,行侠仗义,但最大的不足却是不明因果,因而只能从表面上解决问题,并不能深层次解决问题产生的根源,让爱恨情仇化为人生超越的动力。
而信众呢,表面上倒是不那么潇洒,不能像剑客一样快意恩仇。但是,深谙因果之道的信众们,却能在真正的信仰中获得化解一切爱恨情仇的智慧,让自己超越轮回,获得生命的大自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动力,金灯寺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登上金灯寺那天,秋高气爽,天蓝云白。站在高处俯瞰寺院所在的悬崖以下,除了“壁立千仞”之外,我竟然没有了词汇可用。而放眼看向远方时,那种愉悦也是除了“心旷神怡”外,再也无法找出合适的词汇了。远方的山像水波一样在一层层、一圈圈地荡开着,近处的山坡上,映着阳光闪闪发光的红叶、金叶、绿叶,也一律显得气宇轩昂,让人赏心悦目。
金灯寺石窟开凿的时间始于北周,扩建于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共有大小石窟17个,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余尊。
说实在的,进入寺院后,你要是只看最开始的几处石窟,也不会觉得怎样厉害。因为这几个石窟规模有点小,而现代人却老是喜欢“高大上”。但是,不管规模大小,每进一窟就心疼一次,直至心疼到无以复加。为啥?被破坏的厉害呀。本身金灯寺石窟就规模不大,雕像不多,雕像们还几乎个个都遭受了断肢、断首的厄运,真的让人心疼。
这些破坏,一部分可能是盗贼所为,一部分可能是那个“革文化之命”的年代,脑子进水的“小兵”们所为了。不管是贼,还是“小兵”,难道他们都向往“残缺美”,就专门是来“创造”这样的境界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什么美也不懂,比起我这个从小就没有受过什么经典熏陶的人心底的荒漠更为广阔。因为他们已经利欲熏心,或者满怀仇恨了。不知他们的仇恨从何而来,这样高悬于峭壁之上,远离人间的信仰载体,只会散发慈悲的光芒,居然也会激发起这些人心中的仇恨来,让人有点莫名其妙的恐惧。
恐惧什么呢?因果。人为什么会利欲熏心?又为什么会穷凶极恶?皆因他们心中没有了因果律,没有了道德律。但不管你心中有没有,因果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谁都逃不了。谁作恶,谁受报,丝毫不差。这是宇宙间最公正的法则,不看地位高低,不看财富多少,只看你的敬畏心有多少,只看你能践行几分了。
好在金灯寺石窟还有仅存的硕果足以慰心,那就是被破坏较小,却给人震撼极大的水陆大殿。
水陆大殿?难道是有水有陆地吗?正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石窟的选址是要避免有悬崖渗水出现的,不然,辛辛苦苦雕刻出来的石像一旦被水浸泡、洗刷,那就容易遭到腐蚀了。但金灯寺的水陆大殿虽然有水,却有效避免了水对佛像的侵蚀作用,反而巧妙地让崖壁渗水集中在大殿当中,积少成多,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让此处的佛殿比其它地方的佛殿又多了一景。你看,四周石壁上的佛、大士、罗汉雕像倒映水中,显得神秘而庄严。沿着水上凿出的田字形石桥缓缓步入石窟中时,那感觉就好似见到了佛国净土的八功德水一样殊胜。
八功德水是哪八功德呢?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真的,你综合一下看看,现代人身上还有多少这样的品质呢?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能让自己的心如如不动,真正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只因为,现代很多人都心不澄净,脑易发热,没有审美,心肠特硬呀。
水陆大殿还完全当得起一个“大”字,面积达到了100平方米。进深、宽度都约有10米,高度约3米。如果这样算起来,要把这个石窟凿出来,估计要剔除300立方米的石头才行。这300立方米石头,要从坚硬如铁的太行青岩中剔出来,不知要花费多大气力呀。
不能用炸药吗?
开凿这个石窟的明弘治年间已经有炸药了,但是,敢用吗?一次巨大爆破之后,炸得石壁上到处疏松,犬牙交错,还不如不用呢。这可不是开路,只要把石头抹平就行。这是在雕凿佛国殿堂,不但四壁、顶部需要抹平,中间还需要在指定地方留下雕刻佛、菩萨像及莲花盘所用的石头。莲花座后,还要留下扇面墙用石,墙背面还要雕刻向三界众生说法的观音菩萨像呢。
因为地面有水,莲花基座还要雕刻得高一点。
我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要把这些石窟雕凿出来,没有近路可走,没有巧法可用,只能一锤一凿的来,一点一滴的做。还不能搞人海战术,因为这里空间有限,懂得雕刻技艺还要有信仰的匠师又不多。
所以,就只有经年累月,风霜雨雪,孤军奋战了,而且待遇可能还不高。因而,网上有篇写金灯寺的文章,题目就叫《太行绝壁上抠出的石窟群》。
这是图个啥呢?那个时候又不兴旅游开发,在石窟建成后可以搞经营。这在现代人看来,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事。这个苦,没几个人能“吃”得下去;这种毅力,没几个人能坚持下去。不过,得不偿失只是世俗之人的看法。实际上,那些有信仰的功德主和雕刻家们呀,是在一锤一凿的雕刻中祛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让自己的光明本性能闪耀在天地之间。
你想一下,坚硬的石头里能刻出佛来,我们的柔软的身体里就不能刻出佛来吗?石头里那些覆盖佛像的多余的石块能去掉,我们灵魂里那些覆盖佛性的多余的污垢就不能去掉吗?你要坚信,只要信仰坚定,就一定能。而这信仰的力量,也真的能穿越坚硬的石头,赋予石像以光明、柔软、润泽的灵魂的。
因此,当你恭恭敬敬站在石像前时,你真的能感觉到,那些石像是慈悲的,是灵动的,是活力无限的。
如果不是在雕凿自己的信仰,这事儿真的没人干。而如果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干,动力将会达于惊人的状态。谁说信仰虚无缥缈?如果没有了高境界的信仰,人生才会真正虚无起来呢。君不见,当下的社会,有多少人还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老圈子里盘桓不已呢。谁说现代人聪明?覆辙一个接一个重蹈,能算聪明吗?不管他有多么聪明,最终也是凡夫一个,一朝西去,空让身后留下无尽的遗憾。
站在水陆大殿的佛像前,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三躬,为这坚定而感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