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69周年纪念日。每年的9月28日,我都会从书架上重新捧起《论语》,带着虔诚和恭敬的心一页一页地翻看。对于我,这仿佛是一场每年必要的仪式。每每看到自己曾经圈点旁批的稚语,总觉得是最直接地在和孔圣人对话。读着两千多年前他及弟子们留下来的文字,再怎么浮躁的心也会在翻阅思考中沉静下来。
时间如流水般滑过,这一次,2018年11月10日,我终于有机会来到曲阜,这个诞生了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地方,和第七期培训班的一百多位老师们一起,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沐浴于圣人之光,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厚重。
曲阜归来,收获很多,思索良久,最后我想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借用其中的文字做一个总结。于我而言,既是一种回顾,更是一种展望。
一、见贤思齐
六天的时间,十几位专家、老师的授课,意犹未尽。我就像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自己捡到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此刻,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未探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海。
难忘于马士远教授的《农耕文明的早熟与儒家德育传统的发生》,我明白文化的产生和传承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多为东西走向,跨度大,相比于其他国家更易把握时间、节气,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人口繁衍。中国农耕文明的早熟促进了儒家文明的发生,而儒家文明又哺育了儒家伦理。儒家伦理中的“天人合一”“刚健自强”“以和为贵”“国家忠孝一体化”“以人为本”的特色,哪一个不是我们至今仍在传承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难忘于成积春教授的《儒家文化与中国软实力提升》。毋庸置疑,我们的硬实力不容小觑,因为我们有令人骄傲的“大国重器”,它们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彰显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形象。同样,华夏文明孕育的软实力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向前迈进,走出国门,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正能量。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增强,国家认同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无不体现着当今中国国家软实力。我们的软实力的根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的历史传承和积累的过程。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比因写道:“儒家文化的顽强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不被打断的文明。”中国人秉承了儒家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坚实的对内软实力。同时,中和之道——人类的最高智慧引领着世界的和谐,礼乐文化的传统塑造了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
难忘于古琴演奏家杨景河先生的“高山流水”,从他的演绎中,我知道一把古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部位,每一根琴弦,每一种尺寸都体现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原来,好的音乐是可以给人带来善与美的;原来,德音即为最高境界的乐。难忘于陈氏太极传人费发洲老师的太极传授,他让我明白:太极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哲理。太极最终的精神指向是德——手德、口德、功德。难忘于行调吟诵的传承者王昊老师,在他条理清晰、余味悠长的讲解和演示中,我感受到了古人读诗诵文的快乐,也从中学到了一种教给孩子们背诗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今年初,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的节目,我看到了人们对原汁原味的经典的传承,也看到了一种符合于现代人审美的诗歌传诵的发展。
难忘于黄坚校长的《做智慧教师为未来而教》;难忘于宋立林教授的《君子人格与成人之道》;难忘于张国钟先生的《传承古圣品德智慧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难忘于陈培站教授的《汉字与书法艺术》;难忘于傅永聚教授的《孔子仁学与中华人文精神》。他们的讲座无不向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我们优秀的文化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也是需要我们后辈继承和发展,进而发扬壮大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该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将文化之根深深扎进土壤,厚积而薄发。
清晨,我们大声吟诵;晚上,我们静心书写。就在这一诵一写中,我们不断地汲取着古人的智慧,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同行的孙老师说:“几级平台造就几级人才。”和一群起点高、素质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在一起,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服和轻松,同时也不断地反省自己,激励自己,努力修炼成独立闯荡的行者模样。
二、春服舞雩
《论语》里有一章讲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弟子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轮到曾皙时,他说自己的志向和其他三人都不同。那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初次读这句话,我就很喜欢,印象深刻。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最后一天和一百多位省内优秀同行游学三孔的感觉,我脑中立马浮现的就是这一句。
大家从全省各个市区而来,从陌生到熟悉到成为一家人,才用了七天的时间。七天里,学友们互帮互助,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延续着君子之风和圣贤品格。我们穿过万仞宫墙,感受那句子贡心中的夫子形象,他如此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我们一起穿过“金声玉振”的牌坊,目之所及的是两旁的百年圆柏、侧柏,感受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韧不拔。在孔庙中,我们静默,聆听孔子后代的口吐珠玉,他把一件件与孔子有关,与文化有关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在孔庙和孔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族的力量,孝文化的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让文化传承之火生生不息,使文化孕育的精神经久而不衰。
后来在吃饭时,我们盈字三班三组的学友们一起畅谈收获体会,一起策划商量汇报演出的节目,一起解决自己完不成的问题,顿时,我觉得很温暖,也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可以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一次培训,没有之一。
在孔子的家乡曲阜,我度过了有生以来最难忘、收获最大的七天。作为一名教师,孔夫子是我的榜样,他如一座人文精神的高山,耸立在中国历史如铁的长风中。他的勤勉、智慧、仁爱无愧于师者二字,也是他在不断地教导我如何做一名勤勉的摆渡人。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才疏学浅,不知再如何表达。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段文字,正好写出了自己内心的那种感觉——孔子是尼山的月光,是穿越了千年风云的华光,如浴如洗,纤尘不染,圣洁、高贵地悬在我的额顶,宁静而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