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历年来奥斯卡获奖作品,前几部几乎都是与战争有关,让人有点小乏味,而这部获得第七届奥斯卡金奖的爱情片,如一缕小清风,让我突然感到无限的欣喜。
1934年就拍出了如此浪漫的爱情片,它不愧为电影界的经典之作。虽然还是老一套的“灰姑娘”式的爱情,只是男主变成了“灰姑娘”,但看完后还是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首先影片的节奏没有先前几部片子那么拖沓冗长,基本上我是一口气,不打瞌睡的看完的(前几部,有的实在是逼着自己耐着性子看完的)。而且从剧本创作上让我学得了一个新知识:“三一律”的戏剧手法,顺便也给大家普及一下。
西方戏剧中的“三一律”,简单的说,就是指“地点整一律”、“时间整一律”和“情节整一律”。按照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的说法,即“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三一律”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戏剧的紧凑性。
在“三一律”的原则下,剧本一般只能是讲述一个故事,而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就使得故事情节必须是完整的、紧凑的,而情节的内在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而本片出色运用了这一手法,故事是在发生从去往纽约的车上,两个人相遇,在短短相处的两天内,故事不断推进,整个结构紧凑,故事情节单一,角色设置也单一,又冲突不断,以及对电影语言上的锤炼,无不把此片推向了高潮。
而影片中两场经典桥段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是男主角打算免费搭车,吹嘘用大拇指打个手势便可以使车子停下来,并大言不惭的说他还要为此写本书,当他使出他的1号动作,2号动作等等,都一一失败时,而女主角只需稍稍掀起裙角,露出条玉腿,便顺利证明司机喜欢大腿胜于大拇指;这一打脸的情节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另一个场面是在旅馆里,两人同住一室,男的在两张床之间挂起一条毛毯——“耶利戈墙”。在这堵“墙”的两边,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语言诙谐,幽默又不失辛辣。让人不禁想到当时的男女好纯啊。这两个场面也被公认是影史上经典的喜剧场面。
还有影片的结尾没有女主逃婚成功,与男主怎么相拥或是喜极而泣的画面。而是经典的回归到旅馆里,两人同住一室,“耶利戈墙”倒塌。虽然结尾似乎有点仓促,但是却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
总之,这部片子,给了我们带来了快乐,让我们不断追随此类爱情片,并相信爱情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