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刚: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字,古字形从刀冈声,本义指坚硬,引申有坚强,刚直,刚正等意。刚也有仅仅,恰好等意思。后也用作姓氏用字。
“刚”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认为,做人要刚强,正直,不轻易向邪恶屈服、妥协。孔子曾说:“刚毅木讷,近于仁。”意为:刚正的人,做事有毅力的人,质朴的人,不夸夸其谈的人最接近“仁”。
但是,道家却不这样认为,老子曾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的意思就是:“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就变硬了。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软的,干枯了以后变得干硬了。所以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柔软的才属于生命的。人如果好逞强就会被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被砍伐。凡是刚强的总处于下,柔和的总处于上。”
或:指不特定的人,有人,某人的意思,《论语》中多次出现“或”字,都是这个意思。
申枨:姓申,名枨(cheng第二声),字周,亦称申党,申棠。春秋时鲁国人,精通六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申枨性格刚毅,每次和同学们辩论都不轻易让步,同学们认为他是个刚直的人。后来为了避战乱,他在文登(现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隐居,以讲学为生,被人尊称为“申子”。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为“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封为“文登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封为先贤。
欲:形声。从欠,谷声。“欠”表示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欲望;嗜欲。最早的“欲”写成“浴”。古人说: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於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於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每个人都有欲望,但必须合“理”。不合“理”则为“贪”。本文中的“欲”即为“贪欲”之意。
儒家说的“无欲”指没有过多的欲望,并不是没有欲望,合“理”的欲望还是要有的,道家和佛家也讲“无欲”,它们的无欲指的是“无欲无求”,“禁欲”等意。
得:会意字,最早发现于甲骨文。左右结构,金文字形,左边是“彳”,右边是“贝(财货)”加“手”,表示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这里的“得”是“算得上”的意思。《论语》中还有“择不处仁,焉得知?”其中的“得”也是这个意思。
全文理解为:孔子发牢骚说:“我没见到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很刚正。”孔子说:“申枨有贪欲,怎么算刚正呢?”
本文包含了两个成语:无欲则刚、申枨之欲。一个人欲望太多,为了满足欲望,不免逢迎求全,违反原则,怎能做到刚正、刚强、刚直呢?
孔子认为,所谓的欲望,并不见得就是指贪爱钱财美色。如果没有明辨是非就一味和别人争、想胜过别人的私心也算是‘欲’,这就是“申枨之欲”。
申枨虽然性格正直,但他却喜欢逞强争胜,往往流于感情用事,所以他是有‘欲’的。所谓的‘刚’,并不是逞强,而是一种克制自己的能力。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不违背天理,而且始终如一,不轻易改变,这才算是真正的‘刚”。所以孔子认为申枨“有欲无刚。”
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把这里的“无欲则刚”加上《尚书》里的“有容,德乃大。”合起来,创作了一副对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表面上是对山河雄伟的赞美,说明海的大,山的挺拔。实则比喻人的胸怀宽广、大度,即要有宽容的性格,又要为人正直,为官要无私刚正,方可站得稳,行得正,就像高山上的石壁,立于千仞之高而千年不倒。人如果无私则无畏,无欲则可以大义凛然。
由于林则徐是福州人,所以现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了福州的城市精神。
有欲无欲林则徐
清朝中期,在乾隆皇帝的反复折腾之下,整个帝国已是满目疮痍,乾隆六下江南,开支浩大,劳命伤财,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乾隆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大夫的脊梁被打断,万马齐喑,浑浑噩噩过日子。乾隆纵容贪官污吏,像和珅这样的巨贪如黄河沙数,数不胜数,统治阶层奢靡无度,靠吸食鸦片麻醉自己。
乾隆妄自尊大,顽固保守,抵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清帝国,这个华而不实的庞然大物早已被西方国家看透,他们像只老虎,早已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扑过来。而大清却还在睡梦之中。然而,捅破这层窗户纸的人就是——林则徐。大清从睡梦中惊醒,西方国家尝到甜头之后,不段地索取,大清从此江河日下,慢慢地,整个国家滑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去。
林则徐祖籍福建省莆田市,是莆田“九牧林”的后人。后迁居福清市海口镇,最后迁居福州市。
“禁烟”是林则徐一生最闪亮的事件。这个“烟”指的是“鸦片”,中国人使用鸦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他不但带回了“胡瓜(黄瓜)”、“核桃”。还把鸦片带进中国,作为药品使用,三国时的华佗就曾用鸦片作为麻醉药品给病人做外科手术。唐代时,有阿拉伯人向中国贩卖鸦片的记录。
到了明末,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吸烟者。其广泛程度令中国的统治者恐慌,崇祯皇帝下令禁烟。因为曾经有人把鸦片混入烟草吸食,始料不及的是,烟草被禁却导致了吸食纯鸦片的泛滥。直至18世纪中叶的清朝官员黄喻普首先断言:除了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无法令其戒除恶习。
在一次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满清官兵个个面黄肌瘦,哈欠连天,战斗力非常差,道光皇帝决定禁烟。由于林则徐在江苏当政时,有禁烟经验,所以道光皇帝在选择这次对付英国人的禁烟行动领导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林则徐。
林则徐曾经在江苏、湖广、河南、云南、贵州、陕西等地当政,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曾向朝廷为民请命,被誉为“林青天”。
由于从小在福州长大,又在厦门海关做过事,所以在禁烟事件上,他充满信心地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53岁的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
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英国人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屈辱,在开会决定要不要向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开战时,一个曾经于1793年参加过访华并见过乾隆皇帝的马嘎尔尼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不堪一击。”在他的怂恿下,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
由于军情危急,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他只好从西学中主要拣取最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直接应用于“驭夷”大计。他在虎门设置13座炮台,秘密购进西洋大铜炮,组织摘译有关欧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督促训练军尽快学会使用发射。外国的帆船无法引进,他便绞尽脑汁通过美国商人之手购买两只商船,千方百计进行改装,以尽快提高清军的战斗力,以对付游弋在家门口的强敌。由于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浙江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跟翻书一样,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两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史学家把这一年(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和英国人的较量过程中,林则徐看到了自己和洋人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了解洋人世界,他赴任广州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林则徐夜以继日地研究探求西方世界,“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利用身为封疆大吏的有利条件,广泛招揽人才,“所得夷书,就地翻译”,并将部分内容附呈于奏折中,供道光皇帝参考。然而自大无知的道光皇帝让中国人画地为牢,自欺欺人,习惯了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沉酣不醒。
已经55岁的林则徐在极其紧张的禁烟斗争中,还亲自学习英语。当时不可能用音标的方式牢记单词的发音,林则徐就用汉字在英文单词旁写上近似的发音,如把China记为“柴诺”。林则徐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他还经常向外国传教士索要地理书籍,请教国际公法。1840年,他组织人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一书,命名为《四洲志》,成为后来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珍贵底本。这本书为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毕竟国门关了太久,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也只是走马观花,对西方世界的严重误判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则徐一如既往地以天朝的自信,对远隔重洋的“英夷”充满了轻蔑不屑。他一直认为鸦片走私是远离本土的英国商人,私自违反国令而进行的罪恶勾当,其国王等人“未必周知情状”,他们的行动肯定得不到英国国王的支持。
林则徐甚至还认为洋人腿不能弯曲(这种传闻源于英国访华团不肯向乾隆皇帝双腿下跪),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8月,林则徐听到定海沦陷后,曾献策悬赏激励军民杀敌并鼓动说,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只有任人宰割。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林则徐还认为洋人嗜好吃牛羊肉,若无从大清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就都会消化不良而死。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为此,他亲自写了一份准备递交给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文书,颇为自信地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他以此发出警告,想迫使英国人遵纪守法,回到正轨上来。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流放新疆,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1842年,在流放新疆伊犁的途中,他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道出了不为人知的心声:“敌人的大炮射程远达十里内外,我方炮弹打不到他们,他们已经先打到我方,这是武器不如人之处;敌人放炮如放连排枪,可连续不断,而我方则是放一炮后再装填一发,辗转费时,这是技术不如人处。敌方胜过我方,就是武器精良,技术精湛……因此要战胜敌人,第一要务就是拥有他们那样厉害的炮。舍此而外,即使岳韩在世,也束手无策,徒唤奈何!”
林则徐也许感觉到在那个腐朽没落的王朝,“太刚易折”,他开始学会了自保。他在给友人的这封信中,林则徐明明知道大清的长矛弓箭不是船坚炮利的英国人的对手,却小心翼翼地千叮万嘱,请朋友务必严守秘密,绝不能将他这一看法透露给别人。这和那个铁骨铮铮,苦胆忧天的“林青天”似乎差距太大。
在新疆,由于林则徐早已声名遐迩,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情操,在晚清官场就像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伊犁驻军将军布彦泰不但热情照顾林则徐,还在政务上征求他的意见。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立即协布彦泰垦田勘荒。伊犁开垦成效显著,带动南疆掀起兴垦热潮。林则徐的“屯田”不但巩固了边防,还解决了边防的粮食问题。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则徐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回家的路上,他在湖南长沙的湘江上特地约见了左宗棠,把从新疆带回来的新疆地图等资料交给左宗棠,叮嘱他要防备沙俄对新疆的不轨之心。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4月14日,林则徐回到福州,见到福州因为鸦片战争而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满目疮痍,非常痛心。他给朋友苏鳌石写信说:“家乡江河日下,人人穷不聊生。”当即表示:“周处复生,为闾阎除此三害。”
鸦片战争失败后,英国人非常嚣张,在福州,英国人横行霸道,欺凌妇女,强占土地的事情常常发生,林则徐带领当地乡绅奋起反抗,“乌石山教案”等事件就是那个时候发生的。
同年下半年,清廷为进剿太平军作乱,再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可是林则徐病未康复,疝气不时发作,于是他躺在特制的卧轿,由福建、广东山区,一路直达广东,到潮州时,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暂住普宁行馆。最后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时,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
“星斗南”是什么意思,一直有争议,流行比较广的说法是:星斗南其实是“新豆阑”,指广州一街道,那里有个英国医生能治疗疝气,但是林则徐作为朝廷命官,不敢公开找他医治,所以才被疝气病折磨成这个样子,他临死前大呼“星斗南”就是对朝廷不图自强、腐朽没落的极度愤慨!
林则徐死后清廷晋赠其为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林则徐一辈子都在为国家,民族呕心沥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