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广东民间也有包粽子、戴香囊、挂艾草等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的庆祝活动要属赛龙舟了。珠三角河网密布,赛龙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中东莞、佛山、广州所属的区县更有着“龙舟之乡”的美誉。
龙是始于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动物,拥有蛇和蜥蜴的特征。传说龙主宰万物,能呼风唤雨,上天入海,威力无穷,被中国民间视为图腾。除了赛龙舟,还有龙雕、龙王庙,二月二龙抬头等跟龙有关的民俗,它们都体现了先民对于龙的原始崇拜。
本期文章我们追溯远古,探究神话的魅力,从龙舟切入,串起大湾区各地跟龙文化有关的民俗。
龙舟
这种两端分别配上木雕龙首与龙尾的,又长又窄的船叫做龙舟。民间认为以龙形做船,能驱赶水中的虾兵蟹将,无往不利。相传人们听闻屈原投江自尽,纷纷划龙舟来到江中,想要救屈原,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之一。
其实,龙舟竞渡的传统很早。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先民们的生活全部依赖大自然的馈赠。尤其是江河海岸的先民,对以海龙王为代表的水神有着原始宗教形式的崇拜。每年春去夏来的时节,先民赛龙舟是为了向龙王祈求雨水充足,远离瘟疫。在划龙舟的过程中,如遇人溺水、翻船等事件,一律视为对龙王的献祭。
香港大澳端午节龙舟游涌是一种颇具传统宗教意味的仪式。它起源于19世纪,当时大澳瘟疫肆虐,渔民希望借助龙舟和神像的合力,向上苍祈求健康。当地人把各庙神像摆放在龙舟上,划着龙舟巡游各水道,待沿岸居民焚香祭拜后,再将神像归还到各庙宇。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成为大澳地区特色民俗,在每年端午都会进行。
龙母诞
端午期间除了赛龙舟,岭南地区还有一种维持了千年的民间信仰-龙母诞。
岭南地区的西江水系常年闹水患,据说有位女子在西江边拾到一个巨卵,带回家后孵出五条小龙,从此这五条小龙成为她的养子,于是她被称为龙母。龙母能预知风雨变幻、治病救人,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待龙母去世后,当代人为了纪念这位女中豪杰,为她立庙。每逢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是龙母的诞辰,人们从八方赶来缅怀她。
这一源自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也影响了珠江其他水系的居民,于是这种岭南特色的龙母文化也流行于珠三角、港澳乃至海外华人地区。尤其是在龙母文化的起源地肇庆德庆县,龙母在此养育五龙子成才造福百姓,被誉为“西江神源”。德庆有个悦城龙母祖庙,是海内外“龙子龙孙”的寻根地和朝圣地,每到龙母诞辰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拜活动。公祭和民祭是主要的形式,不管是哪一种,场面都很宏大,吸引游客云集于此。
为了表示对龙母的崇敬,龙母在民间的纪念日除了诞辰,还有得华诞和得道诞。农历正月是华诞,农历八月初一到初八是龙母得道升天的日子,被称为得道诞,人们认为龙母仁慈宽厚,必将得道升仙,这一愿景背后是希望成仙的龙母能更好的保护民间,图腾信仰意味更强。
舞龙
舞龙也是龙文化的代表,每逢节庆,民间为了祈求平安和丰收,舞动龙形道具,模仿龙的动作和姿势。深圳南澳的草龙、平湖的纸龙都是颇具地方特色的舞龙种类。不同于市面上贩卖的道具龙,它们都需要手工制作。
扎纸龙、舞纸龙是龙岗平湖地区的特色民俗,由于只流行于当地,一直鲜为人知。纸龙的制作工艺复杂且传统味十足。龙的头、身和尾部都是用宣纸(后用牛油纸)做成,每节加起来一定得是九节,这是制作纸龙时必须遵循的祖训。原因在于九是传统文化中阳数最大的,象征尊贵,是个吉利的数字。龙身上的鳞片是它作为至尊神兽的标志,所以龙鳞制作相当费时,先要画出龙鳞,再一片片的粘贴到龙身和龙尾上。
起初,舞龙是源自的中国传统舞蹈,如今它早已走过国门,成为中国风的标志。有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舞龙,从春节到二月二龙抬头,再到端午和中秋,舞龙表达美好祝愿,也象征者中华元素和文化传统。
龙是华人共同的信仰和图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龙文化的精神一直在延续。龙舟、龙母诞、舞龙等等民俗都是源自远古的自然崇拜,是先民希望借助神力来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从2020年就开始的新冠疫情,如今还在影响大湾区各地,导致这个端午节很多人无法与家人团聚。纵然有疫苗的防护,但民间还是希望有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帮助人类早日消灭病毒,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或许就是图腾信仰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