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注(上)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 讲述“天道”与“玄德”的经文

天道: 天地之间的普遍规律

玄德: 遵守天道的言行,被称作具备“玄德”

因此,《道德经》  这个名字表示:这是一篇讲述世间规律,以及怎样按着规律做事的文章。

道可道,非常道。    :“天道”是可以讲述的,但不能用寻常的方式来讲述。

名可名,非常名。    : 我们也可以给“名”取名字,而这种名字显然也与寻常的“名     字”有区别。

无名,天地之始。    : 天地初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名字的概念。

有名,万物之母。    : 人们开始学会给事物起名字的时候,心中才有了万物的概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说,人要保持无欲无求的状态,这样才能看到诸事的妙 处

常有欲,以观其徼。    : 但同时,又要有所追求,这样才能看出事物发展的极限在哪 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两者(无欲 与 有欲)其实是一回事,只不过名字 不同罢了,本文中把它们称作同一个东西,叫做“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玄”的两种状态之间不停地变换,是领悟诸事之妙的法 门。

《道德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 “所有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可不是一件美好事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 “所有人都认为一件善事是善事”可不是靠一件善事。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所以说,“有”和“无”是相互产生的,“难”和 “易”是相互成就的。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长”和“短”是要在形状上比一比才看的出来            的,“高”和“下”是要在高度上比一比才看的出 来。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好听的声音和一般的声音相互应和才能感觉的出 来,接连着的两个东西才能让人感觉出来有“前” “后”之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正因为如此,那些“圣人”们处事并不是那样的目的 明确。

行不言之教,              :他们事实上教化了人们,可他们却从没有为此而大 费口舌

万物作焉而不辞,          :因为他们的存在,各种事情都自然而然地作息,从不 间断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圣人开创新的事物却不占有它们,他们也做事情却不     会把这些事情当作倚仗,他们做出了功绩却不居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也正是因为他们不居功,所以他们的影响力不会随时间而消失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 君王(或者说整个社会)不崇尚贤人,老百姓就   不会去争名。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  君王(或者说整个社会)不认为难得的东西很贵   重,老百姓就不会去盗窃。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君王(或者说整个社会)不去显摆那些可以被羡                慕的东西,民心就不会乱。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        :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要让老百姓的心变得虚怀   若谷,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  要让老百姓能吃饱饭,要让老百姓没什么长远志   向,要让老百姓身强体壮

常使民無知無欲。              :  要让老百姓不知道天下大事,也没什么太大的欲   望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让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投机分子不敢为所欲为。(让他们无法煽动群众)

為無為,則無不治。            :  按照上面这套“无为”的方针来办事,就没有什   么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道德经》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 “天道”是虚无缥缈,但他的作用却好似无 穷无尽

淵兮,似万物之宗;            :  它如深渊般幽深,它就象是万物的本源。

湛兮,似或存。                :  它又是那么的清澈,让人感觉似有若无。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我也不知道它是由谁而生,但它似乎生于天帝之   前《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    :  “天地” 从不知道“仁爱”为何物,它对万 物都一视同仁(比如:自然选择的剪刀从不 怜惜任何物种)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圣人的行为与那无知无畏的“天地”是相似 的,他们对百姓也是一视同仁的。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    这天地之间难道不就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吗?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它虽然是空的(天地之间没有支撑物), 但天却不会塌下来,各种气体不断交互流 动,整个天地却更加稳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所以说,大话说的太多会让人陷入穷途,倒 不如遵守那些更古不变的道理,然后任事物 自然发展。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      虚无变幻莫测永不停息, “玄”就诞生   于此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      “玄”的诞生之处,就是天地的本源。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它源远流长,作用无穷无尽。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           :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然而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

因为它不会想方设法地去谋求永 生,所以它才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          因此圣人将处事最后考虑自己,却往 往得以为人先

外其身而身存                  :          不在乎他的自身安危却能得以幸存

非以其無私邪?                :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很无私吗?

故能成其私。                  :          所以无私能够成就圣人的私心。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           :    最好的善行给人的感觉就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水善于不计回报地惠及万物,善于身处于   大家都不喜欢的位置。

故几于道。                    :      所以水的处事之道几乎完全符合“天道”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      :      它善于择地而居,善于让自己的内心如深   渊一般静谧,善于仁义地向他人给予

言善信,政善治,              :      它信守承诺,它为政总能让一切井井有   条,

事善能,動善時。              :      它做事就能把事办成,它行动时善于把握   时机。

夫唯不爭,故無尤。            :      就是因为它不争取什么,所以它不会患得   患失。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凡事如果抓的太紧,超过了度,就还 不如停下来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      身揣利器,并且时时磨砺,这并不是 长久之计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      把金玉铺满殿堂,就无法守住它了。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因为富贵而娇纵处事,就会埋下祸端。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功成之后就应当引退,这是与天道相符的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身体与精神能够统一的时候,能不能一直如 此,不让神形再度分离?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专注于气质的培养,让它逐渐变得柔和的时候           能不能像婴儿那样?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洗完了澡再看看全身,能不能不留瑕疵?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爱惜子民,治理国家,能不能做到无为?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    胆大的同时能不能做到心细?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    已然通晓事理的时候能不能保持一颗求知的 心?

生之畜之, :  记住这些,不断自我诘问,

生而不有, :  创造价值而别去占有

为而不恃, :  认真做事而不要有恃无恐

长而不宰,                    :    成为了权威也不要乱下结论

是谓玄德。                    :    这种品德就叫做“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  三十根辐条凑在一起才是一个车毂。     只有当它们不去争着凸显自己的时 候,车毂才能为车所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糅和陶土制作器皿,只有当它们不去争     着凸显自己的时候,它们这个整体才能     发挥器皿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只有当它们不去     争着凸显自己的时候,这间房屋才是     一间有用的房屋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所以怀着一颗私心才能谋取利益,而     忘却私心才能堪大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        :      过分炫目的色彩反而会让人目眩

五音令人耳聾;              :          过度的音乐反而会让人失聪

五味令人口爽;              :          过多的味道反而会让人的嘴难以判断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          尽情驰骋狩猎反而会让人心神躁乱,近           乎发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难得的好东西反而会让人行事不便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      因此圣人追求果腹(那些实实在在的东     西)而不追求感官享受(那些华而不     实的东西),所以才会有所取舍。

《道德经》第十三章

寵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惊?寵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謂寵辱若惊。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寵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应当把得宠和受辱都是看作是惊扰人的事情,珍惜那些让人担忧的重大困难,要像珍惜自己的性命一样珍惜它。

何謂寵辱若惊?寵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謂寵辱若惊。

  什么叫宠辱若惊?得宠其实是一件坏事,得宠了当然也会惊扰人,失宠也会惊扰人,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还有大困难,是因为我还活着,要是我死了,我还有什么困难?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一个人应当认为“以身為天下”是可贵的,这样才能把天下交给他。一个人应当愿意“以身為天下”,这样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

《道德经》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听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复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      :     视而不见,叫做“夷”

听之不聞,名曰希;            :        听之不聞,叫做“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        想抓却抓不到,叫做“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        这三种情况无法分别探究,所以将它们归为一种情况来说。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        虽然不清楚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但它   们会导致的结果却是很清楚的。

繩繩兮不可名,复歸于物。      :      这些现象神秘兮兮,说不好,最终还是要   从实际出发来考量。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  这叫没有形状却看到了形状,没有物体   却看到了形象,这叫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      对于恍惚中的所见,迎着它也不知道头在   哪,跟着它也不知道尾在哪,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    按照自古以来的规律去驾驭今天的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能明了事物一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   才是遵循天道的起点。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代那些善于为士的人,对于微妙的东西把握得恰倒好处,善于变通,他们深不可测,让人无法看透。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但就是因为他们让人无法看透,所以才要强行来形容一下他们的样子。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他们看上去很迟疑,那样子就像是冬天过河。他们看上去很犹豫,就好像对周边的一切东西都很敬畏,他们总是谦谨处事,就好像一直在别人家做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可他们又像将融化的冰那样散漫,他们敦厚老实,似乎朴实无华,他们豁达大度好似山谷一般。

混兮其若浊。

  这些特点看上去相互矛盾,使人感到混乱,这也使得他们显得浑浊不堪,不那么清纯。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然而究竟什么才能让浑浊的事物变得澄澈?只要把它静静地放在一边,它慢慢就会变得清澈。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究竟什么才能让长保安宁?只有不断有所行动,才能不断产生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

  坚守这种原则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想要做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只有不去追求完美,才能及时弃旧,做出新的成绩。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做人到了极度虚怀若谷的境界,要更加坚定地守住“静”的状态。这时候万事万物同时运作,我站在“静”的角度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些芸芸众生,最后都会再次回到它们起源时候的状态。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回归本源就叫做“静”,这种现象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命”现象是一种常态,能够知晓这种常态就叫做“明白事理”

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搞不清楚事物的常态,胡乱行动,那可不是一件好事,是要出问题的

知常,容。

  如果能够清楚这种常态,那就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事情。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能够从容处事就会像公那样,像王那样,像天那样,像天道那样。遵循了天道,影响力就能够持久,就算事物本身依然消失,影响力也不会消失。

《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

  最好的管理者,底下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管理者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

    稍微差一点的呢,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其次,畏之;

    再差一点的,人们害怕他。

其次,侮之。

    最差的,人们会侮辱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公信力不足,老百姓对他很多话都不相信,就会悠哉游哉地对待他的那些“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等事情办成,建功立业的时候,百姓都会说:这是我们自然而然就办到的。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

  整个社会的不再遵循好的道德标准了,各种仁义之事才会凸显出来(这些在事本来是 

  理所应当的)。

智慧出,有大伪;

  社会上开始出现那种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那种极度虚伪,甚至会危害整个社会的人也就开始产生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

  亲戚朋友之间不再和睦的时候,孝顺,慈爱的那些人才会被凸显出来。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昏庸混乱的时候,才会凸显出那些忠臣。

解释:这一章是说,别以为出现仁义之事,出现忠臣等情况是一件了不得的好事,整个 社会的道德水准不如以前了,这些现象才会被凸显。这时候整个社会应当反省。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把对那些圣贤,智者之类人的推崇都抛弃掉,断绝掉,这样老百姓会获得数不清的益

  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把对那些仁爱,信义之类品质的推崇都抛弃掉,断绝掉,这样老百姓才会恢复到此消

  的状态。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把对那些奇技淫巧的推崇都抛弃掉,断绝掉,这样就不会有强盗和小偷。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要把这三样写成文书,坚决执行。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因为它们只是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要让三条都归属于一个更加本质的原则。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要让老百姓看到朴素的好处,让他们接受朴素,减少他们的私心和欲望。

《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绝学,无忧。

  抛弃那些显学(成功学,厚黑学之类),人就不会有太多的忧虑。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唯诺诺与刚正不阿之间又能差多少呢?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欣赏与厌恶之间又能差多少呢?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那些人们所害怕的东西难道非得害怕不可吗?

荒兮其未央哉!

  这种从未停歇的社会风气真是让人心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人们喜欢热闹,一遇到热闹的事,他们就像赴盛宴一般,又像是春天登台赏春一样心

  情愉快。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而我却独自待着,对热闹的事漠不关心。我混混沉沉,就像是刚生下,还不能称作是“孩子”的婴儿。我疲倦闲散,就好像无家可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大家都显得“已经达到了目标,而且有所盈余。”,可我却总是显得若有所失。

我愚人之心也哉!

  我真是笨蛋不是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们对什么事儿都弄得清清楚楚,而我却迷迷糊糊,搞不清楚状况。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们明察秋毫,而我却闷不做声。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这其中的境界辽远广阔好似大海,又如疾风,永不停息。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大家都是有本领的人,可就只有我顽劣,好似粗鄙之人一般。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确实与众不同,可我认为可以从一个善意的客体那里汲取营养是非常可贵的的。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

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最好品德是只遵循于天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虽然天道这个东西,给人感觉恍恍惚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天道真是恍惚啊,可它里面却有各种事物的形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天道真是恍惚啊,可它里面却有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

  天道真是深远而幽冥啊,可它里面却是有情的。

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它的情是那么真切,并且始终如一。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从古至今,天道的美名从未消失,从而可以用来一览众生之相。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凭借什么才知晓众生之相的呢?就是凭借对天道的体察呀。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

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凡事要经历一波三折最终才能圆满,被冤枉的人总会去争取,最终事情真相才会水落石出,有洼地的存在,才会形成满满的一洼水。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东西破旧了才会换新的,缺少某样东西才会去争取它,才能获得它,而东西太多了反而会迷惑。(比如选择困难症)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圣人做任何事情都坚守一种原则

不自见,故明﹔

    不把视野局限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们才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为是,所以他们才能得到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

    不耽误自己,所以他们才能有所成就。

不自矜,故长。

    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们的事业和影响力才能长久。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有做到“不争”,才能让天下任何人都没办法和他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

    古人说的“曲则全”怎么可能是空话呢。

诚全而归之。

    最后得到的实在还是“圆满”呀

「道德经」: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

  少说那些确定的话才是顺其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以大风不会整天在一个地方停留,暴雨也不会一直下下去、

孰为此者?天地。

  是谁造就了这样的自然状况呢?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连天地都不能让自然现象一直保持,那何况是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

  所以按照天道行事的人,他与天道的表现是相似的。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按照玄德行事的人,他的行为就体现出玄德。而不按照天道做事的人,他也就与天道相去甚远。

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

  与天道相同的人,天道也乐于接受他。

同于德者, 德亦乐得之﹔

  与玄德相同的人,天道也乐于接受他。

同于失者 ,失亦乐得之。

  而与天道不同的人,他的行为自然也就不合天道。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等他们的威信不足的时候,就会有人不相信他们了。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其在道也, 曰 : 余食赘形 。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垫着脚尖想要站的更高的人,最后站都站不稳。跨着大步想要前进的人最后摔了大跟头,结果连走路都没走成。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

  只能从自己角度去想问题的人最终难以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难以被彰显。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

  耽误自己的人做不成事,骄傲自满的人难以保持。

其在道也, 曰 : 余食赘形 。

  这些行为对于天道来说都是残羹剩饭。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

  有些东西是应该被厌恶的,所以有道之士不会让自己处于这些状态中。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存在着某样东西,它是融合了各种事物而成,它生于天地之前。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孤单寂寥,却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从未更改,它循环往复从不停止,可以把它当作天下所有事物的母亲。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我给它起一个字叫“道”,强行给它一个名字, 道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包罗万象的东西会逐渐消逝,消逝之后就会与世界相去甚远,而远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再度回归。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说道包罗万象,天包罗万象,地包罗万象,人也包罗万象。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有空间中有四种包罗万象的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与地相似,地与天相似,天与道相似,道与自然相似。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动的主宰权。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所以圣人们从来不会抛弃那些重要的东西,虽然他们可能声名显赫,外表看上去很风光,可他们却可以超然处之。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为什么身为一国之君却因为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而轻视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轻视则会失去根基,胡乱施政则会失去主宰权。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

  擅长做事的人,他做事无辙迹可寻。

善言,无瑕谪;

  擅长说话的人,他的话没有瑕疵,使别人无法找出错误。

善计,不用筹策;

  擅长谋划的人,不必借助筹码来演算。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擅长把东西密封住的人,他做的机关没有钥匙就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擅长打结的人,他打的结不借助其他绳子就没法解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就)人,故无弃人;

  所以圣人们常常擅长于知人善任,正因为如此,他们从不放弃某个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他们擅长于因势象形,正因为如此,他们从不把东西给废弃掉。

是谓袭明。

  这叫做隐藏的明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所以善于识人,做人的人,是不擅此道的人的老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擅长识人的人,又是擅长此道者的重要财富。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一个人如果不看重自己的老师或者不爱惜自己的财富,那么他即使看上去很聪明,实际上却是非常愚昧的。

是谓要妙。

  这一点是重要而又玄妙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