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初创时期真正的问题不是融资,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在充满合作的生态里,让合作伙伴和自己共同获利,进行长期的利益绑定”,“投ICO就是投企业的信用”,得到前哨专栏的王煜全老师如是说。
然而,阳光底下总有阴影。某些学习能力很强的邪恶“聪明人”,他们假借区块链技术、ICO融资等名词,行“庞氏骗局”之实。任由他们做大,则可能诱发监管当局采用“一刀切”政策的悲剧,这必然扼杀“国民财富”健康成长的空间。而我们相信作为投资者的你,一定不愿意以参加“ICO”的方式,疯抢着给骗子们“送钱”。
在“天使”与”骗子”共生的生态下。你要保护自己的本金安全,什么更重要?我相信聪明如你,一定想到了。
就是:识别项目团队的“诚意”,即他们是否愿意与合作伙伴共赢。
为什么“诚意”很重要?这是因为存在“欺诈”意图的聪明人,他们总会设法找到制度的漏洞。与这类人合作,你需要设计周全的制度进行防范。悲剧的是,当你扣除“防骗”的运营与时间成本,你会发现收益已经非常有限。所以,如果你发现对方“心存不善”,你最好的做法是不要再纠缠,不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注意力”。
追问: 区块链市场存在有合作“诚意”的企业吗?让我们以事实说话。
2017年7月份,在云币上线的“公信宝”,主动提出以“回购代币”方式,保障投资者权益。这是项目方主动给自己戴“紧库咒”,以“行动语言”保障合作伙伴的权益。
再比如,BEX、BIGONE提出以“交易量”为基数,计提回购代币的资产。这就比用“净利润”为基数的核算方式,更有诚意。因为对交易量的监管成本低,作弊空间远小于“净利润”。
某些交易所,提出回购代币,却没有配套锁定或销毁代币的机制。这意味着什么,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明白这种机制存在什么漏洞了。
划重点:当你看ICO项目时,可以为“诚意”加分的要点包括:
一、白皮书是否把保障投资者权益的事情,落实到具体的条款中。如果可以数字化的条款,就不要有“尽量”、“一定的比例”等这类含糊其词的表述。
比如,某白皮书曾经出现这样的表述,即从交易量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回购。。。。
当然,不能因为白皮书或者项目运营的某些漏洞,就认定对方存在欺诈意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漏洞,团队会通过后续的运作,以维护投资人利益的立场,推出补救措施,这是更为可贵的行动,同样是该加分的。
比如像Press One这样的项目,即使没有白皮书,从配套的“说明文件”与“推广活动”入手,我们依然可以了解其运营思路,并理解“项目方”弥补行业发展漏洞,保障投资者权益的苦心。。。即使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进行审查,Press One比很多表面手续完备的项目都更有诚意。
二、项目团队在运营中,是否在投资者预期之外,主动向投资者增加分享权益。
比如老猫在ICO前,主动提高BEX用于回购代币的佣金比例。除了BEX,放弃眼前利益,主动暂停ICO项目的icoinfo,还有很多项目是这么做的。各位看官有意愿可以自己去观察,时间会说明一切。
李笑来老师倡导的是长期投资,他认为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是:
买到“可维持长期成长率”的可增值资产之后,一直握着——不动最重要。
引自《通向财富自由之路》音频版49| 人生的终极问题到底是什么?
从李笑来团队的所做所为看,他们一直践行着这个原则。这与监管当局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不要投机,价值投资,长期持有”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投资者,我们看好中国的未来,所以会选择基于中国市场的有诚意的“好项目”。当然,李笑来团队的所做所为也动了“投机势力”的蛋糕,受到他们各种形式的“反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成功的投资者是基于“逻辑与事实”做判断。对于网上各种关于李笑来团队的言论,我会持续追问自己如下问题:
1、论点有什么论据?论据源自哪里,可验证吗?从论据可否推出论点?
2、如果出现了可验证的靠谱新论据。我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判断。
三、项目方有意识设计“开放,利益共享”的机制,激活社区活力,筛选并储备“种子”用户。
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中有这样的判断,即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对生产关系改变。而着力点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进而促成“互相监督”机制的形成,改变“群体博弈”结果,进而降低协作成本,避免“暗箱暴政”,锁死“协作体”的产值上限。打个比方进行说明,假设存在一个暴政,执行“用电者死”的法规。则此国的国民将与工业时代的“财富”失之交臂,文明水平就只能被锁死在“前工业时代”。(具体论述详见附录三)。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某些ICO项目,并不公示参与人员数量,而且明显有大户包场痕迹。我们可以从这些运营手法,逆推项目方的运营理念与思维格局。而对于格局小的项目,会很容易被后来者超越。这样的项目,是否值得长线持有,我相信聪明如你,一定会作出明智的选择。
以2017年8月众筹的motion项目为例,项目方为表明无意挪用资产的“诚意”,在白皮书中提出把众筹的ETH,以智能合约的方式锁定一年,到期日还允许以代币兑换比例,回购代币(详见白皮书第15页,原文表述见附录一)。.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用户参与项目,并在参与中“获益”。姑且不考虑其他因素,仅就这点“开放共享”的格局,就该关注项目,甚至考虑作为长线配置。
从这个项目,我们对项目的长线潜力增加一个判断维度:即从行动判断,项目方是否有意愿让更多人从项目中受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建议不能长期投资这个项目。有个佐证,腾讯在3Q大战后,反省自己的思路,从不给圈外人机会,转变到开放共享,基于这种思路,才有了后来“微信生态圈”的繁荣。
我们相信这个逻辑,将延伸到区块链生态。
四、如果有可能,项目方是否愿意讲“人话”?即是否项目方是否基于你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把商业模式、技术路线说清楚?
你也许会问,这也算衡量标准?
如果各位有机会阅读“大牛”(如爱因斯坦)传记时,你会发现,他们在传达这样的事实,即,如果你可以把复杂的理论或机制,给老太太说清楚,就说明你真的理解这个理论或机制。而这也是另一位大牛(费曼)的学习方法。Motion项目的冯晓东在微信“千聊”的“小路演”平台(相关路径见附录二),接受“区块链研习社”社长higer专访时表示,任何成功的项目,逻辑一定是非常简单的,不会让普通人看不明白。
如果项目方在白皮书里,不讲你可以听得懂的“人话”,这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4.1、别有用心,“教主”在筛选“信徒”。
“邪恶的聪明人”知道,不独立思考的“信徒”就是“教主”最好的“信徒”。因这些聪明人明白,只要“信众”不独立思考,他们就会心甘情愿的用“财物”供养教主。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拼凑各种名词,写出让你一知半解的白皮书,营造出自己的“教主”形象。并借此筛选容易上当的“信众”。 很多“打鸡血”的庞氏骗局,都是类似的套路。
在这里做个广告,区块链研习社的社长Higer,一向教育我们要“独立思考”,不要做不独立思考的“伸手党”。
4.2、他不了解你,自说自话。
在这种隐含的对话氛围里,写白皮书的人,如果是做技术的,这说明他还是按自己的习惯,在与程序员对话。不是程序员的你,看不懂,也是理所当然。
而如果这份白皮书是出自运营人员之手,这就有点堪忧了。因为他有可能不了解自己的用户。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技术”与“运营”关系的问题。
我们认为把坦克造出来是“技术”,而组织坦克打闪电战是“运营”。技术与运营,是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缺了谁,都会玩不转。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只依据团队技术牛逼,就推出会比潜在竞争对手强的结论,我只能说“呵呵”了。
目前,如果你有兴趣,还会发现这样的项目,具体例子,就不列举啦。
附录一:《motion》白皮书第15页原文表述
为了了保证项⽬目的成功运⾏,本次ICO的50000枚ETH都将被锁定⼀年。到区块链⽹网络正式上线,届时任何⽤用户都有一个⽉月的时间⽤ICO时的价格兑换ETH,至50000枚ETH全部兑换完毕为⽌止。
附录二:Motion项目冯晓东接受专访的微信“千聊”的“小路演”平台路径
打开“微信”——搜索“千聊”——搜索“区块链研习社小路演”
附录三:区块链是什么形态的?如“比特币”(摘自区块链研习社思维碰撞的精彩瞬间)
通过类比手法,你可以更好的理解“区块链”概念:
第一、把一种区块链比作一个无限页数的纸质笔记本就好,一页一页记录数据。数据记录到本子上后,无法更改,而记录数据的人就是矿工、本子拥有无限页,本子不会有用完的一天。(P.S.: 比特币只是属于区块链中的某一个无限账本而已)
第二、你还可以把区块链想象成一个"存放电视连续剧的文件"。今天发布了第一集,明天发布第二集,每一集都是有先后关系的。况且这个文件能在所有人的电脑上保持同步。这样,所有人储存的文件可以互相校对。如果有人恶意篡改,就会在互相校对中被“发现”。这就规避了“中心化节点”或者说“暗箱”做恶的可能。
区块链的“协作世界”,会控制“邪恶节点”变得更强大。文明社会被“无底线的流氓”劫持,陷入长期黑暗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我们相信,充分借助“区块链”技术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中国,必然会变得更加美好与富强。
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划重点:提高鉴别力,你还可以借助社群中“洞察力”好,“专业能力”强的成员,发现漏洞,为你的投资提供预警,降低投资失败可能。你可以如何做到?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与聪明大脑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