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夜半,书房中。
我席地而坐,呆呆地看着满墙的书架。仅仅入住新家一年,这书架竟几乎快被我神奇地填满了。我有欣喜,又有担忧。
当当网的购物车里,还积压着几十本想买想看的书,但无奈看书的速度确实比不上买书的速度,书架上还有50多本没看的书。
经过几个不同阶段对书籍的整理,我发现了自己看书的规律:没看的书,一直没看。
这里面,往往包含着很多大部头的经典,但也往往因为它们的经典,我们爱买,但又总是把它们束之高阁。
总认为读经典是需要很好的心境的,就这样放着、放着,经典积了灰,也就真的成了“古董”了。
2.
书架再大,空间也是有限的。尽管我可以再买几个书架,但是真的有那么多书值得保存在家中吗?
回想刚刚工作时,我买的那些书籍,实在是很没营养。自称很爱读书的自己,那时候却不再想翻任何经典。大学时候,每个学期都要跟着老师读各种经典。真的,那时候很多东西并不真的理解,又因为读得太快,常常觉得看书看到想吐!
现在人们所大肆提倡的“碎片化阅读”,可真是不能和那时候整块整块的阅读相提并论。我们每天的任务就是读书,解析作品,剖析文学史。
我想,每一个中文系毕业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吧。
多读书固然好,但真正值得读、值得买来放在家中的书,毕竟还是有限的。
所以,我未来的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将尽量控制买新书的数量,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家里这些没有翻过的经典上。这期间,我会穿插性的,回顾原来的书籍,并把凡是没有写过书评的书籍,重新写一遍。
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需要一本一本啃,一篇一篇写,但是我愿意。我愿意重新咀嚼自己喜爱的文字,并把不再适合我的书籍,清离书架。
书籍断舍离,对每一个爱书之人来说,都是心痛至极。但是,我们总需要腾出更多的空间,把它们留给那些真正宝贵的思想。
扔掉所有的不合时宜,我们才会有与时俱进。
3.
好书?坏书?
评判一本书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一本书,读完有没有收获,如若认真体会,我们是能够感受到的。别管他人的评价,这一切就真的看你自己了。
刘同的书,曾经读来热血澎湃,几年之后,再一看,也觉得平淡;王珣的书,我曾经把它奉为爱情经典,待到婚后再看,也觉得无聊;张小娴的书,大学时候几乎一本不落地借阅,但现在买来再读,总觉得浅淡……
这一切,不是因为书变了,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变了。
有人说鸡汤无益,那是因为TA们已经过了信奉鸡汤的年纪。
可悲的,我依然记得,几年前的自己,还是一个读着鸡汤文,热血澎湃甚至感动到流泪的孩子。
现在,不会了。
现实,自然会打碎很多东西。
然而,我们也在这一次次打击中,涅槃重生了。
若你还能被鸡汤感动,若你还能因为这感动而获得一种力量,那么,这鸡汤无论别人说起来多无用,对你来说,也是有益的。
成长,是万万不能着急的事情。也许,有一天,劫后余生的你,也会笑话自己最初的幼稚。但是,谁又不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呢?
4.
有些书,确实超越了时代的意义,它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知识的长河中,永垂不朽,常读常新。
《红楼梦》之类,《呐喊》《彷徨》之类,《少有人走的路》之类,《人生四书》之类都是我喜欢的。当然,这样影响深远的书,还有很多,也是因人而异。
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多年之后,书架上的每一本书我都读过,而且读过不止一遍。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沉淀,我也能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变化。
我相信这种变化,会是向着好的方向。
我要把这些书,一遍一遍讲给我的孩子听。我也期待,我孩子的孩子,他们能够通过读我留下的书,进而更了解我。
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文|升腾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