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陆玫感悟解读]
辩证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中国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
比如说,人们有了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的标准,那么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事物就被人们认定为丑陋的,被人唾弃的。,
比如说,如果人们心中有一个善的良知,那么不符合这个善的良知的事情,人们把它称为恶的良知。
如果人们做了违背善的良知的事情,人们就会有罪恶感。
比如说,当人们认为只有功成名就,拥有丰厚的财富才是人生的成功,那么与此相反的一面就被定义为人生的失败了。
比如说,当人们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其实幸福并不是永久的,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
在这一章里,老子告诉我们,事物有两面性,是因为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有善才有恶,有美才有丑,有强才有弱等。反之,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强就没有弱等。
正因为相对的存在,所以,就有了辩证地看待一切的智慧。当眼光发生变化的时候,一切也许就会有不同。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很多父母的心中都期待自己有一个完美的孩子,然后心中就有了一个衡量孩子的标准。比如,一个完美孩子的标准是成绩优秀,多才多艺,性格开朗,那么,当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满意,没有什么才艺可以在众人面前展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善交际,父母就会认为自己教育孩子很失败,面子上过不去,思想上很焦虑,情绪上很抓狂。觉得孩子不是好孩子,父母不是好父母。
其实,辩证地来看,换一种眼光来看,孩子的成绩暂时不够优秀,也许孩子有与众不同的能力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也许有的孩子是开在春天的花,而你的孩子,他的花期在秋天,也许有的孩子就是一朵花,而你的孩子,他是一棵树,不可能像别人一样开花。有的孩子早慧,而有的孩子大器晚成。所以,静心等待,无限的美好在后面。
再看,孩子不够多才多艺,有谁说多才多艺的孩子是唯一一种衡量孩子的标准?术业有专攻,也许你的孩子有一项技能,他是超越其他孩子的。即使没有特殊的技能,孩子只是平平凡凡,但平平凡凡的孩子也没有什么不好,健康,平安,快乐也是难得的!
再有,孩子的性格,外向和内向,只是性格的特质不一样,一种是向外的张力,一种是向内的深度。就像事物的两面,没有好坏之分。就人生成功的几率上来说,也几乎没有分别。
所以,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会发现我们心中的标准并不是一个真理,我们的孩子真的都是与众不同的最好的存在。如果你用抑郁的眼光看世界,就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你用乐观的眼光看世界,就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无为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在这一章里,提出了“无为”的观点。结合上下文,我的理解,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
因为一切事物是相互转化的,善恶,美丑,成败,祸福等。所以,只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就会促进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要成为智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体现无为?教育孩子过程的无为,我们来看自然界的规律。万物有不同,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树有树的美。同样是花,不同的花又有不同的开放季节。同样是树,不同的树又有不同的身姿风情。同样是草,不同的草又有不同的柔弱和坚强。养育孩子也一样,遵循客观的规律,我们只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的阳光,自由的空气,爱的水分的滋养,孩子自会如花,在该发芽的时候发芽,该抽茎的时候抽茎,该开花的时候开花。孩子自会如树,按照他的天性去自然成长,该长成苹果树,自会结出苹果,该长成橘子树,自会结出橘子,该长成参天大树,自会蓬勃茂盛,长成栋梁之才!
无为不是控制,无为不是设计,无为是顺其自然,为其当为,成其所是。
不言
本章提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虽然,我们不是圣人,但这种观点为我们做智慧父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是啊!最好的教育不是谍谍不休,翻来覆去,滔滔不绝去给孩子讲解大道理,而是身教重于言传。你就在那里,做出了典范。你不用说话,道理用行动呈现。你不用发号施令,而孩子却会潜移默化,被你影响,围着你转。这就是无言的魔力!
史记中有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李树不用去招引人,桃园李园里本没有路,但因花开时节,如霞似雪,美不胜收,花香宜人,收获季节,果实累累,美味甘甜,自然吸引人们前去欣赏采摘,在树下走出了一条条小路。
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中写到:
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他看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想想现实中,一个妈妈在大声呵斥孩子,赶快去看书,不要看电视了!而自己却躺在沙发上惬意的观看着电视。一个爸爸在训斥孩子,赶快去写作业,不要玩手机!而自己却躺在床上,沉浸在手机世界里。这样的教育会有好的效果吗?做永远比说更有说服力!
所以,不言是最高的智慧!一切都在不言中呈现!一切都在不言中转化!一切都会成为它该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