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谁能让灵魂和体魄完美的合二为一,就能真的没有一点的间隙了吗?谁又因为聚结精气并达到通顺柔和的程度,就能像重新回到刚出生婴儿时一样呢?谁能因洗涤自身消除杂念并用明镜去观察自己,就真能做到完美无瑕找不到一点瑕疵了吗?谁能因爱护自己的子民去治理国家,就能说是遵行了自然的规律去治理国家了呢?能按自然规律去做事,掌控事物的开始和灭亡,就能说已经拥有母性的能力一样去繁衍生息吗?谁能说自己有了很高的智慧和能力,就无所不能了呢?让万事万物繁衍生息、并能产出万物,万物繁衍生养而又不去占为己有,有能力而又不去仰仗自己的能力去为所欲为,万物繁衍生长而又不去主宰它。这才是真正的恩德无量。
理解:上一章说的是圣人之道的实践(做事适度,富贵不骄)过程之后,以反问形式不断阐述了玄德的概念:命体作为魂魄的载体,经过道德治身国的实践,是否轻易出现分离现象?
圣人明德修身,不断提炼体内的精与炁,与宇宙道光德炁团聚凝炼,最终达到骨弱筋柔的至柔境地,实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吗?
在修真的不同阶段,玄观慧视的状态水平各不相同,玄观属于神通功能,但存在幻想,居道“无”用德“一”的合道心观则清纯。你的玄观达到了没有假幻象类瑕疵的境界了吗?
以道德治理身国,实现无为而治,进而慈爱民族和国家,行德于世,能够不用后天的意识智巧,能够为人所不知晓吗?
修真明德的圣人绝学之中,心脑连接宇宙进入无为思识,进行天人合一体悟的门户能像产道一般实现开合自如了吗?
光明无碍,穿透万物,隔室窥针,无远无近,无内无外,宇宙万物历历在心,一览无遗。这种道明于道白的大明白境地,这种无所不照的“明白”,你能不用智识实现和掌握吗?
玄德的积累和修养遵循道生之德养之的自然法则,化生和养育,既无私心拥有,也不主宰左右其成长。行德于无为和无不为之间。
总之:玄德的修炼方向已经指出,反问即是结果呈现:精神和身体达到高度统一,聚集身体和周围的精气达到身体柔韧的程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幻像瑕疵迷惑,通过发自本心的先天意识无为治国而不是后天的机巧,天人合一与宇宙相通掌控自如,光明无碍看透一切但不靠机巧。虽然生与养,但不自恃有功,也不主宰拥有。
实际应用:这一段玄德的指明更有点像描述至高无上的母爱:“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不就是对完美母爱的最好诠释吗?真正的爱其实是懂得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的,不参杂任何的私心杂念的,只有这样你才会用最好的付出“生之、畜之”,然后却又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其实母爱是最接近于道所说的玄德境界的。
但正是我们受到了后天诸多因素的干扰,参杂了太多的后天社会意识的判断以及标准,那么就让这种情感变了,所以从身体到心灵的这些至高境界我们不是通过先天的无为意识去感悟得到,而是通过后天所学的一些技巧知识去完善弥补,却殊不知这样做是根本行不通的。举一个例子: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可能我们都学过很多,但是管用吗?其实用过技巧来管孩子的人都知道不怎么管用,也许管用一时,但是用了几次就“失灵”了,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我们只学习到了皮毛,并没有掌握心法,我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也许能让大家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在近段时间的感悟和反思当中发现,自己的性格在慢慢的改变,变得能够接纳周围的事物了,虽然还有时候忍不住会有情绪的发泄,但是总的来说能够控制住了,尤其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之前那种烦躁不安和情绪起伏的心态慢慢减少了许多,更多的时候都能够以理解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当下的那种开心或者不开心了,其实孩子的世界更多的是感受,没有我们成年人那么多的规则和秩序感,他们的内心非常敏感,很多的问题造成 都是家长第一反应引起的,你如果内心是烦躁易怒的,哪怕你的言语修饰的再怎么完美,孩子依然不会买账,甚至表现出更加让你厌烦讨厌的状态,相反,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善意,耐心的关心他当下发生的事情,聆听共情他的感受,那么孩子反而就会变得温柔,渐渐的褪去情绪。我的女儿是一个敏感度比较偏高的孩子,我曾经就发现老师教的那些所谓的“技巧”根本就不管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省反思,发现不是方法问题,而是自己的心态问题,如果自己的心态改变,方法才有可能真的奏效,所以现在孩子如果出现 了心烦意乱或者不愿去幼儿园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那么我第一时间会抱着她,让她感受到我的内心,而此时我的内心里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我的女儿,我很爱你,你在爸爸这里很安全。”这个声音其实只要你内心真的这么想,无形中就会传递给孩子,至少我的女儿非常的接受,慢慢的会平静下来,而所有的谈话一定是建立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之下才会奏效的。
抛弃自己内心的执拗,你执拗那么你的孩子就叛逆,也要抛弃自己内心 那份为人父母所谓的架子,别总是端着,要放下身段共情聆听,这样 孩子才有可能愿意与你讲心里话,所以最近这段时间的收获还是蛮多的,主要原因 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心态。这个例子就是最浅显的德所要求的体现,用自己最好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事物,道德经里面教授的更多的其实是心法,不是方法,所以强调的更多是用先天的无为意识去感悟,而不是后天的有为意识去习得,越真诚越容易明白,越想走捷径找到方法窍门就容易越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