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理解用户,是营销与运营的起点。本文主要讲解了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应该如何从六个角度与两个阶段全面理解目标用户数据,并且利用用户数据来启发营销与运营思维。
目标客户简介
业务部门对目标客户的关注点
一提到用户信息,我们就会联想到很多维度。然而,维度多!=有用,针对特定的目的,需要有特定的用户信息。
观察用户的多个维度
- 价值观:品牌部门最为关心,因为品牌部门注重的就是在客户心中植入一个特定的形象。
- 生活状态:产品部门最为关心,因为成功的产品一定是切中某个场景下的刚性需求,场景-痛点-需求-功能。
- 消费:所有部门都关心,销售最为关心。
- 互动:运营和市场部门最关心,因为他们做信息推送,需要依赖用户的互动习惯,顺水推舟。
- 背景信息:风控部门最为关心,风控的基本逻辑就是把有问题的顾客拦在门外,而不是把贼放进门了再往外赶。
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真实,就能做出越有效的分析。
目标用户的分析顺序
分析用户从最实在的数据开始,逐步深化。
-
Step1 消费
认识客户从认识客户订单开始,因为订单信息最为真实。 -
Step2 互动
移动互联网产品有更多互动信息可以记录,但需要警惕幸存者偏差问题。 -
Step3 背景信息
如果有流程、资源支持,可以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做分析。 -
Step4 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以调研观察为主。
认识目标客户的六个角度
第一角度:单一订单分析
典型订单信息
如果订单信息如下图所示,那么基本上只能针对门店进行分析。
订单至少要关联客户ID,这样才能进行目标客户分析。
订单信息的业务含义解读
消费渠道
- 如果是首单的话,这个渠道能否吸引这一类客户?
- 如果有多个平台的话,用户是习惯在一个地方消费,还是多个地方消费?
- 如果是n单的话,用户是否有转换渠道的情况?哪个渠道更受欢迎?
消费时间
假如用户在4月1日消费:
- 4.1=愚人节,用户消费是否与话题有关?
- 4.1=该月1号=每月上旬,用户是否在这个时间点有消费需求?
消费产品
假如用户买了产品a1:
- 产品a1属于品类A,用户既然买了A,同品类的a2、a3、a4是否有需要?
- 产品a代表需求类型A,需求A下边的其他产品是否需要?
- 产品数量代表了使用程度,1件a可以用xx天,那么xx天之后他会不会再买?
例子
比如一个客户买了1件L码54片装尿布,这意味着:
- L码说明BB大概六个月左右,所以1周后很有可能重新购买;
- BB的维生素呢?益生菌呢?
- BB的衣服呢?
优先考虑同一个品类下高度关联的产品。
消费金额
产品的价格=消费档次,消费档次可以划分为高中低。顾客有可能是偏向x档次的消费者,有可能会购买其他x档次的产品。
优惠券
优惠力度 = 优惠券额度 / 总消费金额
- 这个优惠力度是否能促成该用户消费?
- 该用户是否是促销敏感型用户?
积分&会员等级
假如用户多了x积分:
- 用户是否达到了xx级别会员,是否有重点维护潜力?
- 如果进行用户挽留,x积分可以兑换什么礼品?能起到多大效果?
用户首张订单的特别含义
用户首次付费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可免费体验的产品。
- 首次付费的模式可以推广至其他未付费用户,激活用户付费。
- 首次付费可以形成第二次唤醒顾客的理由,基于首单的信息解读,为第二单促进营销思路。
第二角度:多订单对比分析
补货周期(回头率,购买周期)
同一客户,连续购买A产品,购买的间隔时间称为补货周期,计算补货周期可以及时触发用户二次购买,提升销量。
增量销售
同一客户,购买同一产品,数量增加,称为增量销售,增量销售是最常见的促进销售的模式。
增量销售可能是源自用户对平台信任加深,需求增加;也可能是因为有促销囤货,因此需要结合下次购买时间,本次购买是否有优惠券来综合考虑。
交叉销售
同一客户,同一订单内两种产品同时出现,有可能有交叉销售的机会。
注意:两种商品的关联关系可能是单向的,也就是买A有可能买B,买B不一定买A,计算关联关系时需要注意顺序。
购物路径
同一客户,购买A以后购买B,可能存在购物路径,有跟踪销售的机会。
注意:购物路径是基于时间关系的,交叉销售是同一张订单下的两种产品,统计维度有所区别。
忠诚度深化
随着用户忠诚度加深,用户有可能更信任我们的平台,消费金额与品类都会增加。
跟踪用户忠诚度变化,可以针对用户忠诚度瓶颈进行促销,提升整体用户质量。
补贴问题(薅羊毛)
同一客户的累积使用优惠情况,需要注意监控是否每次都只有优惠才消费。
特别是实体企业,控制优惠力度,保证优惠用到正确的地方非常重要。
第三角度:基础互动行为
互动基本原则
- 不怕用户上门闹,就怕用户默默走掉,连个挽留的机会都不留给你。
- 保持用户互动,是培育消费习惯,维护顾客关系的重要方式。
互动基本模式
用户访问信息构成
- 互动行为第一关注的是用户互动时间,掌握互动时间的规律,能够提升信息阅读量与推送效果。
- 互动内容可以细化为:产品、活动、推广和话题,再结合互动时间规律,可以找到激活用户活跃的方式。
互动内容可以多级分类,便于分析总结用户需求,比如一个用户来电,就可以针对其互动内容进行不断地向下多级分类:
统计互动行为频次与时长,可以找到用户的真正关注点。比如,用户长期互动但没有消费,可能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或者是在等待促销机会。
所以需要我们结合用户互动习惯与需求,来推送信息,提升活跃度,促成消费。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第四角度:精准营销互动
企业互动的意义
1.为精准营销铺路
点对点的互动是精准营销的前提,只有当我们真正找到顾客本人的时候,才能进行所谓的个性化服务。
如果没有点对点的宣传渠道,不同人推送同一个信息,但是优惠信息却不同,这样营销规则就会写的无限长,而且当用户发现了不同用户的优惠幅度不一样时,容易引发顾客不满。
2.测试响应结果
所谓的精准营销,指的并不是100%的精准,而是比“全体用户”更小的一个圈子,是一个相对精准的概念。所有算法、程序都不敢保证用户会100%响应,所有的策略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测试,迭代提升效果。
企业互动信息构成
关注最终用户响应,反推提升响应率的策略。
1.首先关注的是:用户响应,也就是希望顾客做出什么样的动作。
2.其次,再思考:
- 这种产品会适合什么样的顾客?
- 他们会在什么场景下购买产品?
- 选什么主题沟通?
- 以什么方式沟通?
根据顾客互动习惯与需求,设计沟通内容
- 选择用户平时活跃度高的平台;
- 选择是和产品使用的时机 or 客户关注度高的时机;
- 选择容易引起用户响应的主题;
以信用卡为例
- 利息是个人定制的,原则上越是缺钱,越是刚需,越有使用习惯的老客户越高;而且一般通过电话营销,避免其他顾客知道。
- 选择缺钱的时机与顾客沟通(额度使用率高、大单消费、节假日)。
第五角度:客户生命周期
用户在企业的资料库里面有多个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客户生命周期。
潜在
概念
一般指没有正式注册,没有联系方式的用户。
注意
- 潜在用户是我们的目标对象,但还没有展开行动;
- 一些互联网平台会预先让用户体验,预设会员ID,获取潜在用户的信息。
在册
概念
一般指已经在平台注册,有联系方式,可以联系上的用户。
重要性
能联系上的用户非常重要,意味着后续可以做更多互动、促单。
注意
一般有拉新成本,在册人数并非越多越好,也需要考虑质量。
活跃
概念
一般指有互动,或者有使用产品行为的用户,缺少互动平台的传统企业一般会直接把消费当做活跃。
重要性
活跃用户是付费的保证,保持用户活跃,从中采集数据,可以有效促进后续消费。
首次付费
概念
一般指第一次在平台付费的用户。
重要性
首次付费意义重大,如何转化活跃用户,如何开展后续营销,都从此开始分析。
注意
在传统企业中,在册、活跃、首次付费很有可能是一回事,新用户的分析是从首次付费开始的。
二次付费
重要性
- 二次付费意味着顾客开始认可平台,向VIP进发。
- 二次付费有更多地数据积累,可以做更多精细营销的工作。
VIP
概念
一般指有连续的付费行为,有潜力或已成为VIP的用户,具体如何定义VIP一般按照企业需求有三种方式:按预充值、按实际消费、按身份定义。
重要性
VIP是企业主要利润来源,服务生重点照顾,营销上重点挖掘潜力。
沉默
概念
一般指长时间不活跃或无消费,但仍能联系上的用户。
注意
- 沉默用户是否需要激活,应该视平台需求而定。
- 单纯依靠促销、补贴、活动来大面积减少沉默用户,有可能带来负面问题,比如运营主题不清、浪费成本、不顾及VIP用户需求等等。
流失
概念
一般指有明确流失动作,比如注销、销卡等行为,已无法联系上的用户。
注意
- 有些公司不会主动删除用户信息,把长期不活跃的沉默用户视为流失;
- 只要用户长期无法联系,就得重新获取该用户,付出的成本和潜在用户是一致的,甚至有可能更高;
- 流失用户作为一个指标,更多的是考核运营结果,而不是思考改进。
用户结构全图
用户结构全图一般需要从价值和人数两个维度来进行考量。
用户结构全图作用:领导决策必备
一般领导决策都喜欢总分总式地思考问题,用户结构可以让领导一眼看到整体局势,从而引发往哪个方向走的深入思考。
第六角度:客户价值分级
进行客户价值分级,是为了识别出高价值用户,进而提升ROI、增加盈利。
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是指从一项投资中得到的回报。
如何衡量用户价值?
衡量用户价值有很多种方法,但是一般都从这3个角度进行考虑:
- 特殊关系、社会资源;
- 消费能力强,需求弹性低(刚需),价值贡献高;
- 转介绍比例高,带来源源不断的新人。
以信用卡为例
高价值用户不仅仅只是土豪。
计积分消费能力极强,指的是真正消费能力强的人,而不是利用信用卡进行套现的人。
如何将价值分段?
如果没有头绪,可以采用十分位法,因为二八法则在大部分行业都是通用的。
步骤
Step1:选中最主要的分类指标,如用户消费,比如净利润。
Step2:将用户按照指标排序,根据排序顺序,分作10段。
Step3:观察10分段用户的总价值、人均价值等指标,做分段合并。
示例
G1,G2,G3三组,排名前30%的用户贡献了83%的总业绩。
接着提炼出各个分组的各类业务信息,找到业务含义。
- 基本特征:用来识别用户;
- 消费渠道和品类:可以更好地帮助市场聚焦,“推什么样的产品,在哪里服务可以更好地捕捉用户”;
- 注册来源:可以帮助找到更多潜力用户。
寻找未来潜力用户
所有的积分计划、会员计划,最大的痛点就是:会员达标了就不消费了!白白享受各种福利!
所以,寻找生命周期刚开始的潜力用户更重要,这也是我们识别现有高端用户特征的意义,就是为了辅助寻找未来潜力用户。
可以根据一下几个特征进行辨别。
- 按身份:拥有xx身份的;
- 按渠道:xx渠道以xx方式招募的会员;
- 按产品:购买xx组合,xx品类的用户;
- 预付费:预付费达到xx金额的用户。
客户分析的两个阶段
客户分析的基础:信息采集方式
用户数据难以获取的原因
用户分析,最难的一点在于无数据可以分析。
- 用户不会主动提供数据,或者提供假数据;
- 找合作方要数据,要么难以保证质量,要么成本过高;
- 通过自己公司的渠道收集数据,工作人员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随便应付;
- 调查确实是最直接的方式,然而每个用户的数据投入成本太高。
客户数据获取经历的三个阶段
无数据时代
传统的营销管理部门是基于卖场、门店的视角,只看进销存,不考虑客户数据。会员卡时代
会员卡与积分计划使得用户愿意留下真实信息,可以进行一定的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
服务号、APP等使得用户互动更强,不但能分析,还能更快的响应客户需求,触发营销动作。
互联网增加了获取数据的机会与维度
- 会员卡数据:传统的会员卡只在用户买单一刻使用,只与订单信息挂钩。
- 移动互联网数据:
- 服务号、微商城、APP伤的用户行为是可记录的;
- 用户留言意见也可以进行分析;
- 还可以通过H5主动获取用户信息。
数据质量问题
- 同一用户不同登录方式导致存在多个ID的问题;
- 受营销、产品的影响,导致拆单、刷单等问题;
- 懒惰用户与幸存者偏差问题,导致可能只能收集到一部分活跃用户的信息,数据本身存在偏差。
用户信息作用
除了订单与互动之外,基础的用户信息同样重要,具备两个作用:
- 验证分析假设
- 寻找潜在客户
如果基础信息质量好,甚至很多分析都可以省了。
采集信息关键
1.精简维度
采集信息时,采集的信息越少,收集难度越小,所以需要我们尽量只收集能促成销售、互动的最关键信息。
床垫销售案例
“您喜欢睡软床还是硬床?”
2.赏罚并用,流程控制
- 奖励:提供多个选择给销售/客户,客户提供信息后可以获得更多的实惠。
- 惩罚:审核信息,对于造假、套现的销售进行处罚。
信用卡销售案例
想要提升额度:
- 有营业执照吗?
- 有车牌吗?
- 提供工牌和办公室照片?
3.在小互动中采集
- 比如提供小H5游戏,购货指南,指导建议等等;
- 提供有帮助的小互动,让用户主动选择,采集信息。
客户分析的进阶:标签体系应用
客户标签简介
客户标签是经验的积累
比如在保健品行业,顾客消费和产品是有经验和规律可循的。
客户标签是区分懂行与不懂行的重要标志
客户标签是推荐系统的基础
基于有成熟经验的、有验证的标签,更容易做出来质量好的模型。用户标签相当于建模过程中的描述性统计与交叉检验。
想要积累标签经验,需要从身边做起,从习惯做起
对于业务经常说的:“高端、低端”、“VIP”等词汇深入追问;对于经常处理的问题积累经验,比如寻找“有需求”、“有潜力”的用户,再每次分析完以后总结经验,找出最核心的维度与分类方式。
日常使用的客户标签
生成标签的步骤
1.采集数据
2.基于业务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需要基于业务需求,不同场景下可能分类不同。
3.量化,统一评价规则与标准
评分可以量化主观指标,但需要基本规则做指引。
4.综合维度,输出标签
一个综合的标签可以集成多个维度的信息,比如关于“财富”的标签,应该综合考虑到收入、车型、房子面积位置、负债情况等信息。
5.设置假设,验证结果
生成标签之后,可以进行预测,然后验证结果。
6.基于结果,修正标签
有效的预测标签是运营出来的,不是计算出来的。
以信用卡营销为例
定义“高潜力”用户标签的过程:
参考资料:
业务知识一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