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中有独生子女说“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一句话戳中了无数独生子女的心窝。
家和远方,两个选择,却只有一个主体,我们许多人不得不在两难中则其重。
我有一个很优秀的同学去年在法国留学,在我们看来,她实现了我们很多人的梦想。浪漫的埃菲尔铁塔是她每天都能看到的风景,一次旅行就能穿梭在不同的国家。
但在我们都艳羡的时候,她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选择了回国。不是因为异国他乡的艰辛,而是因为害怕自己放开一切追寻梦想时,身后父母的孤独。
她说,法国的生活其实真的很棒,真正离开父母离开祖国后的那种独立,是她一直喜欢的生活方式。
然而,每次远远看到父母在她离开后还停留在原地流着泪望着自己离开的方向,她就都会感到心脏一疼。
“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我不想自私的缺席他们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时刻,所以我更想回来陪着他们。”她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
远方不仅是梦想,可能还代表着离别。朱自清的一篇《背影》让我们传颂至今,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仅是那份朴实真实的感情也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触及心底的那份感动。
遇到离别,再怎么习惯和故作洒脱,都会有难过。
我们每个人面对远方和家的选择或许不同,但爱没有深浅,在远方的你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来连接亲情。距离不是理由,同样孤独也绝对不是单纯的因为距离,更多的是由于忽视。
2、
虽然独生子女下的我们,说起来是“集万千的宠爱与孤独于一身”,但最孤独的其实还是父母。而我很庆幸,父母不止有一个我。
在计划生育思潮影响下,我成为了广大独生子女的一员,但不同的是我仅仅贴了这个标签16年。
没错,在我高一,16岁的这年,我多了一个妹妹,真正血脉相连的又一个亲人。
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完全能够代替我当时的心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到了十几年以来的三人家庭,即将会改组加人。你吃惊么?反正我是惊异了好多天。
就算已经成熟到没有所谓的独生子女对父母自私的要求爱的全部,年龄差也让我一度考虑到我和那个即将到来的小孩之间会不会有代沟,感情会不会不好。
我从来不喜欢小孩,甚至可以说得上到了讨厌的地步。即便父母告诉我,这种至亲的情感会让我喜欢上她,但我也始终担心感情是靠陪伴来深化,而我即将为了高考迎来忙碌的备战,甚至在之后的大学就要彻底远离家庭。
没有时间的陪伴,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成为血脉相连的“一般人”,因为小孩三岁以下的记忆随着时间的增长会忘记的很快,这种“瞬时记忆”也让我越是在乎就越害怕。我很难接受有一天她会用陌生的眼神看着所谓的姐姐,来问妈妈我是谁。
从独生子女到非独生子女的转变,从开始的无奈接受到现在的庆幸拥有。其中的“庆幸”也从最初觉得我不在身边,父母总算有了陪伴,而变成了现在觉得父母给了我最好的礼物。
这个世上多了一个爱我的人,多了一个让我牵挂的人。
看着这个小小的家伙,从出生到一点一点长大,从整天咿咿呀呀到开口叫姐姐。真的让我感觉有一种血液的亲密是渗在骨子里的。
我在远方,父母有她的陪伴,我也有她的想念。
姐姐,你听话了没有?吃饭了没?是她每次跟我发语音信息时的第一句话。稚嫩的声音,你能从中感到暖暖的心意。
自从二胎政策开放,我看到了许多关于孩子因为不同意父母生二胎而离家出走,消极对待学业的新闻,无非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父母突然多了另一个人来分享,父母的爱也要因此而分半。其实不然。
我和妹妹年龄差距有些大,很多人不理解母亲。但我看到了母亲发在朋友圈的一句话:在这个充满竞争、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年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留下银子和房子,而是给他留下一个亲人。
我父母爱我,其实更多的时候超过了爱我的妹妹。毕竟我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间更久。就连妹妹的出生,父母也为我考虑了很多。
我母亲曾经给我发过这样一条微信: 在这个世上能够陪伴你时间最长的,不是父母,而是兄弟姊妹。多年以后,父母不在了,你不是一个人,还能有一个肩膀来倚靠。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这几句话,我都会感到眼眶湿润。多了一个孩子,父母想到的不是所谓的要凑成儿女双全的“好”字,也没有任何重男轻女,没生男孩的后悔,而是想着在不能伴我的时光,我不会一个人孤单。
我想到了妹妹在家总是喜欢赖着我,有了喜欢吃的东西绝对会第一个拿给我,为了让我体测及格总是帮我强化锻炼,吹着哨子让我跑步,小屁股压在我的腿上让我仰卧起坐……
一点一滴,我都感恩。变成非独生子女,我没有缺失爱啊,反而得到了更多。
拒绝非独生的那些孩子,你们闹着,反抗着,其实也是在推远自己本应多一份的爱。
我在远方,我庆幸她能带给我父母那份我还在的热闹,而不是孤单。我在远方,我庆幸依旧能通过刻意频繁的联系来沟通我们的感情,而不是生疏。我在远方,但是只要有心,家就一直在你身边。
爱,无法三言两语而说,但心意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