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如今是,我要飞得更高,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我要走出乡村,向大城市迈进。我要走出国门,想办法移民。
我要抛弃过去,摆脱旧我,展示全新的自己,展望辉煌的未来。
所以向城镇搬迁,成为了一种流行动态。
慢慢的,各个乡镇中,有了更多的留守老人。有的乡村远远望去,像一堆废墟。
我曾见过一次乡村里一群老人聚集在一起的场景,没有生机,但也氛围和祥。他们话不多,三三两两的坐着,晒晒太阳,感觉也是一种夕阳落下的幸福。
与他们交流之后,才发现,他们内心的孤单与孤寂。日长长夜漫漫的,特别是有的失去了伴侣的老人,每次都是一个人回到孤单的小屋,感觉日子不好熬。偶尔有个小病啥的,也是自己照顾自己,像是一艘被遗忘了的破旧船。
这是留守老人普遍存在的状态。
有的人因为生活经济窘迫,或因为不孝子孙,认为这是给老人最合理的归宿安排。
也有的子女想把老人接到身边,但因为老人不习惯外面的世界,所以更愿意守护着自己简陋的小破屋。
也有一些有心的,把老人接在身边照顾。但说到照顾吧,有时是帮忙照看小孩或整理些家务。
然后借口自己各种忙碌。忙着赚钱,忙着夫妻间的柴米油盐,忙着小孩各种辅导班的周旋,忙着兄弟与闺蜜之间的谈笑风生,忙着与小三小四小五的调情及激情,忙着讨好上司,忙着刷微博刷抖音…却唯独没有片刻的功夫可以给到年迈的父母。
他们偶尔只是想问候一下子女,想听听他们的声音,但一接通的电话就是很不耐烦的:“啥事?……没什么我就挂了。”随之,嘟嘟嘟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空间。
子女们一下班到家,空气也是很安静,与父母聊天话不过三句。真是最怕空气突然变得凝固。
所以,父母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担心被责备,担心给子女们添加负担。他们变得越来越沉默,慢慢的,活成了一座雕塑。
而无论是留守老人还是留在我们身边的父母,他们其实最想的是,子女们可以多些关注他们,可以陪他们聊聊天,叙叙旧。
但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着很多孤苦伶仃的留守老人,被世界遗忘;也有很多留在子女身边的老人,受到各种嫌弃、漠视、忽略与责骂。
20年前,陈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唱哭了很多人。但是现在很多人回家看看的次数已经变得很金贵了。
特别朴质的歌词,特别真挚的表达,告诉我们父母的要求很低很低,但我们往往却做不到。
为人父母方知养育恩。十月怀胎,嗷嗷待哺,当踏上一条艰辛的养育之路,才知道什么叫责任、担当与付出。这是一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心甘情愿之路。
在爱的路上,更多的中国父母是无条件的付出,从不要求回报。
但是,慢慢的,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
父母真的老了,再也不是儿时回忆里那个伟岸的形象,有的只是朱自清的《背影》里的蹒跚步伐。
父母老了,会变得更加唠叨了,前言不搭后语,思想会固执,我们听听就好,但不要歇斯底里的吼他们。
父母老了,会变懒不爱干净不爱洗澡了,吃饭会像小孩子一样慢吞吞,弄得衣服脏兮兮的。
父母老了,反应会迟钝,记忆也差了,开始丢三落四。
父母老了,他们开始受到很多大大小小病痛的折磨。可能小便失禁,可能得了老人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父母老了,他们开始弯腰驼背,开始老眼昏花,开始走向自然规律衰老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们,在老去的路上,是那样的现实与残忍。
但我们慢慢变得更加健忘了。忘了小时候,父母是那样不厌其烦的陪伴我们照顾我们,给予我们最大的忍耐与关乎。我们总是向父母索取,却不曾说一声“谢谢”。
我们面对老去的父母,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嫌累赘,越来越苛刻要求。
“79岁老母被活埋”事件,马某以“故意杀人罪”被捕,真是大快人心,平铺了很多人内心的愤慨。但是却也寒了很多人的心。
都说虎毒不食子,子不嫌母丑。但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遭虐待冷落死亡威胁的老人多得是。
当然,在世界的很多角落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隐晦,也有一些暖心在人间。
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杜振华教授为97岁母亲跳舞的视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正能量的举措,收获了一波波网友们的点赞。
真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68岁了还有机会喊一声“娘”,亦是今生很大的福报。
《大约在冬季》中霍建华饰演的齐啸,在父亲中风时放弃了北京的事业与爱情,回台北全心全意照顾父亲的场景,相信感动了很多人。
而作为父母,一辈子不求啥的,只求子女平安便是福。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特别简单,就是希望我们更多些耐心,与他们好好的聊会儿天。
不禁想起民间流传的一故事:有一母亲,很疼爱儿子。她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儿子,但儿子仍不满足。母亲说:“儿啊, 你还想要什么啊?”儿子说:“我想要娘的心。”于是,母亲将自己的心给了儿子,儿子欢喜的拿着母亲的心活蹦乱跳地跑出去。跑着跑着,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娘的心摔在地上了,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儿啊,你摔疼了吗?”
有空没空,记得抽出哪怕一刻钟的时间也好,与父母拉拉家常,报个平安。
因为时光在消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End
公众号:新月之岛
微信号:yueying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