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七月安生》的电影,看完后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说:
《七月与安生》有陈可辛这个老司机监制,曾国祥导演,拍得还不错,两女演员演员演技还在线,周冬雨妹子最近真是变美了,但还是差点劲道。最后反转有点意思。当初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是原著里的安生党,内心觉得年轻时的周迅才是安生的最佳人选啊,不羁叛逆文艺少女,看电影时一直代入。而七月一直觉得江一燕很合适。虽然之前看过江一燕演过的同名话剧,里面演的是安生,但是我觉得她更适合七月,如《无处安放的青春》里的蒙蒙。
今天又翻出了这篇小说看了一遍,记得安妮宝贝的书,是高中时都会接触到的书吧,被颓废的情绪迷惑,长大了觉得以前看的安妮宝贝、郭敬明太矫情,但回头看看这小说,我觉得还是写的不错的。而且当初那批青春作家,很多心情是贴切正在长大的我们的,确实引导了我看了更多文学作品,而《七月与安生》反复看了好多次,原著里有一句话说挺打动我的:“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
《七月与安生》的海报上的英文名写着soulmate,宣传语上写着:爱人知己,仇人姐妹。七月与安生,花与爱丽丝,娜娜与奈奈,都是遇到了世界上另一个我,她们是暗涌的soulmate。
说白了就是一对相爱相杀的灵魂伴侣,一个是不羁没有安全感的叛逆女孩,一个是安稳听话的乖乖女。电影里的情节,没有小说里的那么颓废敏感,节奏明快很多,更多着墨于两人同时喜欢上一个男友后的,心理纠结和冲突,而比较妙的地方是,改编了原著,用写小说的角度让七月和安生互换了遭遇和经历,表面乖张的安生经历了动荡生活后选择了安稳的生活,一直乖乖的七月选择了离开家乡去漂泊。结局也互换了,最后怀孕生子去世的是七月,而照顾小孩的是安生。
廖一梅在《柔软》里写过一句话:“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 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七月与安生,写和拍的好的地方是,把两个人女生那种友情里似是而非的了解与爱,写出来了,而不是简单的闺蜜撕X,人生最难遇到的就是那种暗涌的solumate,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懂你的人。世界上大多数人于自己来讲,只是无所谓的庸众,真正能牵动你的是,是那个懂你了解你的人,你即使爱或恨她/他,但也只有她/他。正所谓我们“聊遍了所有万千的脸色,还是在等一瞬间的心动”(by张悬《城市》)
但有时候,就是因为太过亲近,我们最容易嫉妒和撕X的反而最懂自己的人,因为在那个人面前,也行你是最赤裸的最暴露的,太过敏感的占有欲,反而容易伤害对方。所以“为什么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到后“来年陌生的都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两个刺猬靠得太近,都会刺痛到对方。正如小说里写的“突然她发现她和安生之间真的已经有了一条很宽很宽的河。她知道站在河对岸的还是安生。可是她已经跨不过去。”这条河就是时间和心境啊。
这不电影上了后,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热议,是想做不羁的安生,还是安稳的七月。
七月的生活,是现实很多女生的选择或情况,家境普通良好,乖乖上学念书交男朋友结婚买房生小孩,为未来小心翼翼打算着,让所有人都安心;而安生的生活,是另类不羁的,出身不普通的家庭,打工漂泊自我,爱写作画画交际,注重现在和当下,按现在的人说,是比较文艺或者作的那种,但是往往是这样的人,身上充满了鲜活和迷人的色彩,所以为什么家明会喜欢她的原因。
但是其实她们内心都向往着对方的生活,一个漂泊的人想回家,一个被安稳套牢的人最后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像七月妈妈说的,太折腾不一定不幸福,只是太辛苦,“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会辛苦的。”对啊,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容易”两个字啊。我认识了很多如安生性格的朋友,最后都了27岁以后,都过上了七月的生活,结婚生子。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做安生,还是七月呢?或者你会选择安生,还是七月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文为半间书房作者创作,版权归半间书房所有,如要转载请联系我们
世界永远有你未知的另一半,关注半间书房,一起去探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