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饶有兴致的翻看《千秋商祖范蠡》这本书,对于范蠡这人我略有了解,他不仅是治国之能臣,还在商业界混的如鱼得水成了巨富。这些都不是重点,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家财。我心里纳闷这人是什么逻辑啊,我作为俗人的代表表示很难理解这样的举动。自古以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很少有人能在金钱面前不为所动,更别说是主动舍弃。基于这点他又多了层神秘色彩,让我很是有兴趣对他多做些了解。
范蠡出生于春秋时期,前半生从政,后半生从商。这一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无论是哪种身份都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政期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制定二十年的兴国方针,灭吴国一雪在吴国为奴的三年之耻。功成名就之后,他却激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开始从商。从商期间他三散家财,并又很快成为巨富。读完这本书我试着在书中找出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商祖的缘由。
一、盈则满、满则溢、溢则损
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20年的复国计划,最终吴国被越国灭亡。越王勾践对功臣进行一一封赏,他被许以高官厚禄,在越国百姓中更是名声鼎沸时,这时他却开始意识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危险。越王勾践嘴尖如同鸟一般,以范蠡长年与勾践的相处,他明白这种面相的人通常只能同苦,很难共乐,更何况他的名声功劳过高,这是帝王所忌讳的。他抛却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上尊荣,主动提出辞官隐居,来到齐国做起生意,化名鸱夷子皮。
范蠡能够在自己巅峰时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受外界环境影响,适时进退。这是因为他将自己处于最客观的位置,客观去观察和分析情势,不把心中过多的欲望带入其中。这需要何等的定力与智慧。他信奉道家思想,讲究顺势而为,世间万物都有其生长的规律,事物一旦走向最高峰时,那将是向下趋势的开始。居安思危已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艺高人胆大
在齐国,他率领家人在海边辛苦劳作,治理产业。通过短短几年间就有了数十万的财富,成为当地的首富。后因齐国老百姓觉得他很贤能,唤他出山为相,这样的呼声很快传入齐王的耳中,便派人请他做齐国的宰相。鸱夷子皮为了不再卷入政治风波中,毅然决然的将家产分散给朋友乡人,只留下些便于携带的珠玉,作为日后经商的资本,便连夜走小道离开齐国来到陶地重起炉灶,更名为陶朱公。
范蠡通过分析齐国政治环境不适合自己再次从政,果断远离是非之地,面对巨大家财,拿得起放得下,不为家财所累,正所谓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他也一定是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只要留的青山在,还怕赚不回这点钱吗?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通常面临这样的抉择,大多会为身家所累。这样的魄力和胆量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为。
三、大胜靠德
范蠡懂得观星象学,根据对天象的观察,预测出年成粮食的丰歉情况。有一次他运用这个方法提前开始收购并囤粮。没过多久,天气干旱久久不下雨,粮食歉收,多地出现了饥荒。这时手里有粮的商人开始高价出售粮食,只恨自己当初囤的粮食太少。其实他们不知道,范蠡才是手中囤有粮食的大户。这时范蠡想到的不是把粮食高价售出趁机大赚一笔,而是安排在陶山脚下搭设席棚,安置锅灶,给难民们施粥。半个多月后,连范蠡的管家都开始着急了,长此以往,就算是富裕如范蠡,也会坐吃山空。可范蠡认为生意人不能眼里只有钱,要乐善好施、讲仁德,做生意要靠智慧去赚钱,所谓“化智为利”。真正做大生意的,就要学会“化智为义,化义生利”。这里逃荒难民众多,各国政府不会长期不管,他们会购粮安抚民众。不久,流动的难民给范蠡做了极好的宣传,各国都知道陶朱公手中有大批存粮,于是纷纷来向他购买粮食。虽然陶朱公以半价出售粮食,却薄利多销,每石粮食仍然赚得十钱,这么一算也赚下近百万之巨。
范蠡用自己的智慧谋取财富,绝非小聪明。小聪明可以赚得一时,而智慧赚得一世。此举也为范蠡博得了好名声,商人愿意与他做生意,员工愿意为他卖力干活,百姓愿意出钱买他的商品,他的财富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然他也遇到过资金周转等问题,但是他的好信誉让他在难题面前迎刃而解,这就是人格的魅力。
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组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面对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很少有人能做到淡然待之,更别提主动舍弃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李白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也在赞叹范蠡三致千金,后又三次发家致富的举动,这份超出世人的脱俗恐怕也只有范蠡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