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产品背景
1.1.1 产品简介
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这个概念慢慢被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这一年也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因为从该年开始冒出了大量知识付费,付费阅读产品,比如知乎LIVE,分答,喜马拉雅等产品。而这其中,由罗辑思维团队开发的得到APP也低调的被开发出来了。
得到APP似乎像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产品,因为它本身就是由罗辑思维这明星团队开发的。所以相比于草根团队开发的产品,得到APP有一些天然的优势。
得到APP的定位是什么呢?通过使用,我可推断出如下两点:
产品定位: 定位于碎片时间听知识,阅读的工具app
用户定位:
- 毕业以后仍然渴望学习,崇尚终身学习的人
- 喜欢读书,但因为忙碌没时间读书的人
经过自己使用和分析,假设出用户在使用得到的时候的场景有以下几点:
- 场景1
- 用户: 想提升自己的职场人士
- 需求:碎片时间读书
- 要解决的痛点:很想读书,但没时间读
2)场景2
- 用户: 上班族,创业者
- 需求:想时刻学到最新的思维和咨询
- 要解决的痛点: 认识的大牛不多,不知道那些讯息值得吸收
为了满足用户的以上使用问题,得到APP用以下方式解决
产品功能结构
1.1.2产品发展历史大事件
- 2015.11.02:得到APP上线
- 2016-01-28:大幅提升阅读体验
- 2016-9-29:得到里面增加随时听的功能,让用户能够在碎片时间更加方便听节目;并且提供了每天听本书的功能,让用户花20多分钟就可以听完对一本书的核心要点的诠释。
- 2016-12-06:得到里面增加了学习小组的功能
- 2017-03-08:罗辑思维只在得到里面上线发布
1.1.3 用户分析
年龄分布
根据TalkingData上的数据显示,得到上的用户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9岁到45岁之间的人群,尤其是26-35岁这个年龄段使用的比率最高。通过分析可做出这一部分年龄的占比最高的原因的假设:
- 这一部分年龄层的人属于职场上高速发展期,所以对学习对成长的渴求度最高,就需要通过得到这样大的产品来加速自己的能力提升和眼界的开阔
- 得到上大部分是付费产品,这一年龄段相对来说经济独立一些,有一些多余的投资投在个人成长上面。
性别分布
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上还是可以看出来,这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一线二线城市的用户对得到的接受度还是要高些。
1.2 功能分析
[首页]
首页展示免费的信息以及付费的专栏订阅,展示免费的信息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愿意试用,并对产品产生认同感。
[每天听本书]
在每天听本书的详情模块里按月份列出了每天分享的书,并有显示当前每本书的购买状态。“每天听本书”所针对的用户群假设为喜欢看书,但由于客观原因没太多时间看书的一群人。
“每天听本书”提供了几种筛选机制:1) 通过主题内容分类筛选 2) 通过月份筛选。 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增加对分享者的筛选,分享者也是这节目里很关键的一个元素。
[专栏订阅]
专栏订阅是得到里面另一款明星产品,主要是由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得到里面根据一个主题作一个长期的分享。相比较每天听本书的碎片化知识的分享。专栏订阅更加偏向系统知识的分享,对我们打造自己在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架构更加有价值。
最近一段时间,得到也在尝试把一些名校里面的课程搬到产品里面,让那些没有机会上名校的普通人也能接收到名校的课程传递的高质量知识和思维。
可见,得到的“专栏订阅”模块所针对的用户主要是那些渴望向某些领域的专家或者成功人士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或者是系统学习一门学科的这么一类人。
[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得到新出的一项功能,类似于论坛,主要是让订阅了同一项节目的用户能够通过这个功能打卡,并且交流学习心得,从而通过观点碰撞更加方便掌握知识。
1.3 运营情况
1.3.1 知识卡片
像每天听本书每一个分享以及订阅专栏里面的大多数文章里都会有一个知识卡片,用手绘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文章的内容做一个概括。在用户读完后,如果觉得很有价值,可以把这个知识卡片收藏并且分享出去,既能推广得到的品牌,又能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1.3.2采用游戏里面的勋章机制促进活跃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得到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勋章,让用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了游戏通关拿勋章的感觉,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用户在应用中活跃的动力。
1.3.3 得到例会
每周得到都会直播得到公司内部例会,让用户有种亲身参与到公司的运作的感觉,增加了用户和这款产品之间的情感链接,也让用户有一种被重视的价值存在感。
1.3.4 得到知识服务发布会
在这发布会里,罗振宇请了十个热门的订阅专栏的分享者一次在一个万众瞩目的大舞台上做分享,明星般的待遇,给了知识服务者一种非同一般的荣誉感。这样,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知识服务者愿意在得到上开发自己的知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