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则非常令人心痛的新闻:
某公司42岁的程序员欧某突然被上级领导“强制劝退”,公司给了N+1的赔偿方案,但因为在股份回购上没达成一致,欧某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愤而从高楼跳下,当场丧生。
从法律上来说,N+1的赔偿当然“不违法”,大公司这点就是“牛逼”,不会让你轻易找到瑕疵。但对具体的当事人来说,这点钱根本没办法让他支撑多久。因为家里有4个老人+2个大人+小孩上学。有人说,以他的资历重新找份新的工作并不难,为什么要走绝路呢?要我说,42岁的高龄,从事的又是程序员这行明显吃“青春饭”的事业,想要再找一份不错的新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
我们已经处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即便同样干的是IT行业,不同领域对岗位的要求都可能完全不同。
拿我来说,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运营,招聘要求:1、了解各个社交媒体最新趋势和玩法,有网感。2、能根据实时热点策划出爆款活动或者输出爆款内容。3、懂财经(尤其是股票)的专业知识并能持续输出优质内容。
总结起来就是:能写、懂股票、会策划,有创意。
你看,只会写文章可不行,不懂财经也写不出来财经类的文章吧。好,你会写也懂财经,但不懂新媒体内容的传播属性,写出来关于财经类的文章也根本没人看。
哪怕都是运营,不同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也是不一样的!
而且越是大企业,分工就越细致,员工干的活很可能只是无数个环节流水线中的其中一环。所以,你的可替代性很高,价值便降低;另外,也意味着你过往的经验在新环境中根本不值一提。单从这方面看,欧先生的选择就不多。(ps:我如果下一家公司面试的是美妆类的互联网公司,我在这家公司经验就没用)
因为年龄和所谓的经验(欧先生42岁),要求高薪。可对企业来说,完全可以招比你年轻、比你能熬夜加班,要求薪水还比你低很多的年轻人,凭什么要你?
越是高速发展、分工细致的社会,这种情况越突出。那怎么办呢?
今天不仅是商品过剩的年代,也是人才过剩的时期。也就是说,每一个岗位的求职者所拥有的技能,相比它所需要的,是绰绰有余,以至于博士生只能做硕士生的工作,硕士生做本科生的,而一些本科生则找不到工作。在很多行业里,大家都只是辛辛苦苦挣一份糊口钱罢了。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在你我身上,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稀缺的人才。
至于怎么做到这一点,你有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