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有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有书在身,无论世事如何沧桑,也能守住一方净土,宁静而致远。
前些年工作出差,书是随身之物,在旅途中读书,对我来说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作为打发时间的最佳工具,读书可以让自己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在其中寻得一片乐土,获取一份安宁。同时也会留意下整个车箱或机舱,看看能否遇上一样的读书人。一路太长,希望偶尔遇上个把读伴,机缘恰当时,或许可以凑上前去攀谈几句,以文会友,想想都会是美好的。可时隔四五年,如今放眼望去全还是“低头族”,鲜能遇上几个读书人。
为了赶路,或许大家都很忙吧……
闲来的时间,大部分给了书本。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越来越深感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人越发变得更谦卑,不再狂妄无知,没了戾气,增了情怀,少了怨气,增了胸襟。面对未知,有时连大气也不敢出,怕自己错得愚蠢。
有人提倡读书无用论,有人则提倡实用论。说它无用的,是因为读书再多也无法变现;说实用的,是想多读书,用知识去如何变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改变命运不一定能成为有钱人。在我们这里,唯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读书变得弥足珍贵。我们中太多人“想当然”,所做、所为、所言,一切都奔着功利和好处去。“忙”成了一个时代的中性词,有时略带贬义,忙得人忘了停下来抚慰下自己的心灵,忙得没空反省,忙得不知道自己是谁。金钱可以填饱肚子,却无法充实心灵。
吃饭为了健康,睡觉为了休息,打游戏为了嗨,工作为了挣钱,挣钱为了更好的活着……
那读书为了什么?
读书为了人生不无聊,为了生活更有趣。生活更有趣,人生不无聊难道比吃饭、睡觉、挣钱、高品质的休闲更有实际意义么?要回答这个众人心中的疑虑,就得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说说看。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遇到过几次政府组织的扫盲班,大人们通过好几个夜晚的学习终能书写出自己名字,从他们获取识字后由衷的幸福表情里,能读出认字对一个文盲意味着什么,犹如眼盲者遇见光明,心盲者遇见真谛,求索者遇见灯塔一样。他们渴求认识更多的字,遇事礼先行,让三分。渴求知识带给自己更广阔的视野,世界那么大,也想去看看。
另一个在农村,农民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都会去寻求村里最有知识的长者来评理,因为大家相信读书人懂的多,读书人知书达理,会循循善诱。人们在遇到困惑时,会去寻求智者和专业人土的帮助,智者具有思想,让人觉得靠谱;专业人士具有专业领域的知识,更科学、合理。人们尊重知识、尊敬读书人。
现在几乎没有了文盲,经济越来越富裕,科技越来越发达。然而,在整个不健全的社会体制下,造成人们喜欢插队,习惯走后门的习惯,人们相信一夜暴富,希望不劳而获。于是大家热衷走捷径、挣快钱、跟风、盲从、功利……。
这里的人热闹非凡,这里的事不按规律,人浮躁的像一片片云,事复杂的像一口口洞。这里到处讲情怀,遍地是感动。可很难寻得到一张安静的书桌,很难遇上几个真正静得下来的读书人。这里不缺有想法的人,不缺有看法的人,不缺聪明人,只是很难遇见几个认真的人,很难碰上几个理性思考的人,很难有真知灼见产生。即使遇到,他也容易把理给你讲歪了。
这里充满歪理邪说,放眼望去,充满荒诞,一片荒芜。
我们这里有种书叫“机场书”,就是由鸡汤、励志故事、成功学、算命、风水、创业等组成的书籍。有一种文章叫“深度好文”,全部用各种纯天然无公害的老母鸡、小母鸡、公鸡、乌鸡等熬成的汤。若有幸在汤里寻得到几块鸡肉或鸡骨头,那是另一种叫纯“干货”的文章。知识在我们这里是值钱的,只需要换一种包装,就像酒一样,它会是一种产品。我们卖的不是书,我们贩卖的是知识。是的,如果这也算知识,就像过期药丸,它不治病,只治人,是一种有害的嗨药。
我们忘记自己有病,以为要治的是这个时代。缺乏真正的读书人,是这个时代整体的悲哀!
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读书人,那些智者们,都有给过真知灼见。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为最早的读书人,孔老师的读书经验已告诉后来人:只学习不思考(独立思考),人会失去主见;只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获取知识,人会空洞和飘飘然。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只看看公众号的文章,看些有文化人的视频或听些讲书人的音频,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和见地,殊不知,那是他们的观点,是你未经思考的,是他人灌输给你的,那不是你的知识,不是你骨子里的真知灼见。西方大哲人,康德也说过同样的一句话,关于如何做一个“知性”的人: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结果,而从不问过程。关于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什么用等这种问题,网上不乏各种解答。君子求仁得仁,我想答案已在大多数人心中,如果你还没有,那就自己去寻找属于你心中的那份答案。
所有读书人所能提供给的,亦只是一份参考:
“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生活中懂得,甚至一次偶然的有限的与人们的交往,都会使自己在知识,在理解,在人性和能力方面获得多么大的进步和超越。
我们中的每个人,都能从一个朋友,一本书,一曲音乐,一部电影,或者与他人的知识和感情的交流,来打破自己生活和命运的局限和困顿。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曾深陷无助和焦虑甚至绝望之中,我们都曾向他人求援,和被他人援助,我们都怀有在前景黯淡,生活艰难,命运坎坷时还能保持力量和获得安慰的经验--共同的,协调的,合作的生活的经验虽然有时也是矛盾的,纠缠的,焦灼的。
慢慢的,我们的视野和命运被一点点打开,我们发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孤立的,弱小的,无助的,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曾用他人的知识来填补自己的无知,用他人的智慧来抑制自己的愚蠢,用他人的勇气来回答自己的疑虑和软弱,并从中获得安慰,支持和温暖。”——《真知灼见》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欧本海默。
**
做一个读书人,只为了受得住,静得下、放得开,看得远。而无关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