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德经》,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的名字,但认真读过、思考过的应该没有多少人。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说法,我接受。
毕竟相比那些拥有大学问、大智慧的前辈高人,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菜鸟。
从古至今,为《道德经》著书立传、翻译整理的牛人很多,而我只不过刚刚读了三年而己。
没错,到目前为止,我认真读《道德经》这本书,三年了。
这三年里,我看过很多关于《道德经》的论文、译文、辩论观点、个人看法等等,然后我更加迷惑,因为看得越多发现自己越是难以理解这本书中所写的内容。
拿起书、然后放下、再拿起来、然后再放下,就像喜欢上了某个女孩,却又没有勇气向她表白,这种感觉很难受,但是却又让人欲罢不能。
终于有一天,我静下心来,开始认真的去看,去试着理解。
就像我们放下了心中所有的顾忌,勇敢的冲上去向自己喜欢的女孩表白那样认真的去面对她。
我忽然发现,原来事情如此简单,原来学习如此轻松,原来《道德经》里有如此多的乐趣。
道家修行讲究一个静字,静下心来,认真的去体会自身、体会大自然、体会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
我不清楚我到底是真的“静”了下来,还是仅仅停留在“执着”这个层面,但是这种感觉很好。
于是,我对《道德经》有了新的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本中写的是——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
经过很多年的演变,以及无数后人对它的修改和整理,并且加上了标点符号,最终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个字。
也许正因为这样,使得这十二个字有了很多种读法,每一种都有整理者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不能说这么整理的人是错误的,因为我们都不是老子本人,所以,我们现在对《道德经》的任何看法都只能算是我们自己的看法。
不过,对于这十二个字的理解,人们有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共同的看法,那就是第一个“道”字代表道家核心思想的“道”字,第二个“道”字代表说、讲等含义,第三个“道”字又变成了与第一个字相同的含义。
按照正常思维,这种理解没错,但是静下心来仔细的去思考的话,会发现这种理解很怪异。
没错,就是怪异!
为什么第一个“道”字就一定会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所提到的那个“道”字呢?
为什么第二个“道”字又变成了说或者讲的意思?
难道仅仅是因为“道是可以说出来的?”
把“道可道”理解成“道是可以说出来的”是很多学者的观点,但是这种理解本身就有问题。
你说与不说,道就在那里!
它不会因为你说然后存在,也不会因为你不说然后就消失。
于是有人用“非常道”三个字来解释“道可道”这三个字。
他们说“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却不是我们常说的道。”
也有人说“道是可以说出来的,说出来的道不是真的道。”
我很想笑,但我不敢,我怕挨揍!
因为这两种理解让我想起了佛教里僧人们最常用的几种说法。
分别是:“不可说”、“说不得”以及“天机不可泄露”
对于某件事情,它之所以“不可说”和“说不得”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是不能说,说出来的后果很严重,当事人承担不起这种后果。
第二种是不知道怎么说,如果贸然去说,反而会让人误会或者受到别人的嘲笑。
所以“说不得、不可说。”
(其实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所面对的结果差不多,在汉语中,这属于一种文字游戏。)
正如“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说出来的道却不是真的道。”
既然说出来的道不是真的道,那你说它干啥!?
我们都知道写文章一定要让人有一种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可是按照当前所流行的观点,《道德经》里开篇的这十二个字并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至少,如果有一本书一开始就说“道是可以说出来的,说出来的道不是真的道”,那我是没兴趣看的。
因为这种说法很傻,既然你说出来的不是你想说的,那你就别说,直接说点你想说的。
上干货啊哥们儿!
我不相信作为中华第一人的老子,会这么无聊、这么肤浅,用这种明显带有佛教“打机锋”风格的说法来作为《道德经》的开篇!
作为道家开派祖师,当他去招收弟子的时候说:“我是道家祖师,你当我徒弟吧。”
然后那个人问:“什么是道家,这个道字是啥意思?”
“不能说啊,说出来的不是真正的道。”
“那你写出来吧。”
“不能写啊,写出来的也不是真正的道。”
别人会怎么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有人这么跟我说话,我只会送他一个字——滚!
我这么一个粗人都是这种反应,我不相信函谷关令尹喜这个带兵的将领会喜欢这种说法。
一个可以镇守边关的大将,肯定比我这个大老粗要精明。
你用这种说法去忽悠他,是找死呢还是当人家是傻子呢?
事实上,尹喜对老子很恭敬,并且请求老子将所知所学编著成书,然后留给后代子孙。
这证明两个人都很精明,都不是傻子,所以不存在忽悠这个说法。
我们再来看一段对话:
“先生,您这么大学问,可世人却很少知道,如今您将远行,学生愿侍奉先生,求先生教我。”
“跟着我?那这边关怎么办?这关内的无数百姓怎么办?”
“这……学生斗胆,求先生著书立传,学生一定视作珍宝,并想办法把它流传下去。”
“写书啊?那你想知道点什么呢?”
“一切单凭先生作主。”
“哦……这样啊,其实我知道的很多东西你们都知道……要不,我写点你们不知道的给你们留着?”
……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读起来很舒服?
如果不知道对话中的那个先生是谁的话,你们有没有兴趣想知道这个先生到底会写什么?
因为他说了,他知道的很多东西我们都知道,所以他要写点我们不知道的。
到底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呢?
这也是为什么后人一旦听说有宝藏、有秘籍之类的东西,就算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也会疯了一样去抢。
因为仅仅是“宝藏”和“秘籍”这两个词就足够吸引人了……
就如同上面的对话当中说的:“我给你们留下点你们不知道的吧。”
就这一句话。
我相信,当时听到这句话的尹喜一定会很感兴趣。
我们做一个假设:
现在有两个人站在尹喜面前。
第一个人说:“行啊,我可以告诉你,但我告诉你的东西不是真的。”
另一个人说:“行啊,我知道的很多东西你其实都知道,要不我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
如果你是尹喜,你说听到上面两种说法,你会怎么做?
我会把第一个人拉出去砍了!
他娘的!这个混蛋不愿意告诉我就算了,还特么敢在我面前耍心眼儿,什么叫告诉我的不是真的?嫌自己死的不够快么?!
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如果按照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去理解,放在当时的尹喜面前说出来,我觉得那可真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啊。
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
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着一定的道,但这个道并不是平时可以观测到的最基本的道,虽然这个道也确实存在着,但不是以现有的道的维度所能解释的。
4、道是道,不是道也是道。名是名,不是名也是名。
5、道可以指导、引领我们的思想,规范我们的行为,并不是恒常不变的理论、道理和规律。名称是可以做出详细的命名和界定,并不是恒常不变的解释和命名。
6、道如果可以被说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一件事物如果被命名了,它就不在是它本身了。
以上六种理解方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译文,下面我再说一下我对这十二个字的看法。
按照上面的对话中,那个先生最后的观点:留下点当时的人所不知道的东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字面意思:说可以说的,但却是你们不知道的;写可以写下的,但不要只看文字表面。
继续作一下翻译或整理,如下:
我把我知道的东西整理一下,然后告诉你们,这些是你们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看到过的。
不是我不想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你们,而是因为还有很多东西是语言和文字无法进行描述的,所以当你们看到这段内容的时候,不要只看文字表面,而要试着去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要学会举一反三。
先不论对错,只凭直觉去判断,现在这种理解和上面的六种观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