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刚入行不久的写作者向我询问写作经验,问我如何才能跟大平台投稿,打开自己的知名度。
三言两语说不清,我推荐他去看我之前做的相关分享课程,在其中我花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技巧和方法。
谁知,他一听课程时长,就着急了:1个小时?太长时间了,我不需要课程,就想了解点干货!
我提醒他:这个课程就是实用的干货经验总结。
他答:干货几句话就该能讲完了,哪里还需要一个小时!
后来,我了解到,他不止找我,也找了其他很多有经验的作者询问同一个问题,结果可想而知,谁也给不了他想要的几句话干货。
写作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想要做出点成绩,都要经过大量持续的积累、深耕、与学习。
你越着急,目标就会离你越远。
02
纽约时报畅销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走访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运动员、小提琴手、战斗机飞行员、艺术家,甚至银行劫匪,去了解这些人背后有没有普遍的成功规律。
最后他发现,若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一天8小时一周5天的话,你就需要花上快5年的时间。
英国神经学家莱维提也从科学角度认证了这一理论,他对于人类神经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上万小时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这等于是在告诉我们,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所以,再有天赋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也都需要长期持续的反复练习,才能让一项技艺完美掌握。
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世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那些厉害的人,一直很努力,但却不着急。
03
我最近在学游泳,一个教练带三个人,其中一个妹子M基础好,只是过来做强化学习的。我和另一位小哥都是只会蛙泳,能成功踩在水中不下沉的水平。
开课第一天,颇有经验的教练就提醒我们说,M的游泳基础比你们两个高,每个人的节奏不一样,所以不要有压力,游出你自己的水平就好了。
我那时并没当回事,想着这有什么好比,该怎么样提高就怎么样提高好了。
但两次游泳课下来,我就发现自己不淡定了。
我和M常常是泳道相邻,教练每每教完一个动作,她很快就领会,嗖嗖地游走了,把我远远地甩在后面。
一旁的我,压力陡增,一边要奋力前游,一边左顾右盼,看看隔壁的她是不是已经游到了终点......几圈下来,我节奏大乱不说,因为太急,还游得只呛水。
古人说的“欲速则不达”,在此刻得到最直接的证明。
人生赢家冯唐,总结自己人到中年的生活感悟时,用了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不着急”被他放在了第一位,这是他千帆过尽参透人生后的肺腑之言。
不着急,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一心一意专注手上事情,将当下的事情做好,就不用担心未来。
曾国藩在《曾胡治兵语录》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
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事情本身,不去忧虑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里。
这样才能不被外界环境所牵绊,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过好当下。
04
一个小和尚问得道的师傅:“您得道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老和尚说:“变化很大。”
“那到底有什么变化呢?”小和尚问。
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饭。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不理解:“师傅,这不是一样吗?”
老和尚说:“不一样,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做饭的时候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的时候只想着砍柴,挑水的时候只想着挑水,做饭的时候只想着做饭。”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整个社会都出现一种急吼吼的浮躁态度。你争我抢,很担心迟别人一步,属于自己的就不在了。
越着急,越焦虑。
毕业不久的小山很喜欢在群里抱怨自己工作上的种种艰难,他说工资太低,工作很没劲;老板不近人情,他明明很辛苦,却不给他加薪。
有人问他:你是怎么努力的?你的努力得让老板看到呀。
他却答道:他都不给我加工资,我凭什么要努力?
据了解,他毕业三年,已经换了5家公司。在他的眼里,每一家公司都有他无法忍受的问题,他总是左也看不惯,右也不适应,做了几个月,就满肚子怨言地离开,再找一家重新开始。
如此周而复始,挑挑拣拣下来,不仅工资没有涨,职位得不到提升,职业生涯起点上的那点潜力也快被他折腾地消失殆尽了。
网上流传过李嘉诚说过的一段话:
付出就想马上有回报,适合做钟点工;
期望能按月得到报酬,适合做打工族;
耐心按年度领取收入,是职业经理人;
能耐心等待三到五年,适合当投资家;
用一生的眼光去权衡,你才是人生赢家。
成功是急不来的,只有持续付出努力,对过程把控有度,才能一步步向前推进,逐渐达到理想的目标。
所以说,心态和过程决定结果,着急要结果之前,你要先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够不够格。
05
我们往往很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状态,但无论是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都需要时间。
认识一位朋友,他智商120多,学习能力很强,从小到大都是学霸,以很高的高考分数,上了名牌重点大学。
他和我分享过自己上大一时的一段心理路程。
那时候刚入学,激情万丈,想学习和尝试的东西特别多,他去参加各种社团,学乐器、学画画、玩体育,恨不得能学的东西都掌握下来。
但很快,他的挫折感就来了。因为他样样都想学,但分给每一样的时间就相对有限,每一样都学不精。在高中时总是拔尖的他,如今无法成为团队里的佼佼者,深刻体会到了失落与焦虑。
好在后来他的辅导员帮他调整了心态,他及时纠正,开始专攻乐器一项目标,持续练习,到了大三,他已经成为学校乐队里的核心成员。
活得太着急的人,总是会急功近利,想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去获得想要的结果,但投机取巧获得的只是皮毛而已,不仅达不到目标,还让自己陷入焦虑中。
上文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告诉我们一个普遍规则,想要真正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消化、沉淀和刻意练习。
比如,作为电脑天才的比尔·盖茨,他13岁时就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学习计算机编程,等他20岁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远超过了1万小时。
莫扎特从21岁开始,写出了一部部经典作品,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他从4岁就开始学琴练琴,6岁前,望子成龙心切的父亲,已经逼着他练了大约3500小时。
没有之前的枯燥练习,一次次的试错、取舍,就没有后来的厚积薄发。
不着急,才能从容不迫,不计较眼前得失,将自己的注意力真正着眼于过程上,收获水到渠成的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