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将资产分类,不管是轻重资产分,还是固定资产/预期收益分,进行不同方式的融资,得到的钱都不应该高于预期收益的当期折现。如果通过某种方式拿到了远高于这个折现的融资,实际上是有重大系统风险的。
将资产分类成轻重资产(比如装配厂和可乐原液的研发及生产机构),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行不同方式的融资。这样的好处是减少信息费用,降低交易成本,总的融资额一定比合在一起融资要高,这个肯定有合理的部分。但这两个企业可能是不能分别盈利的(或者分别盈利的时候盈利率要远低于现在),因此总的融资额还是要看两个企业整体预期收益的折现。
再回来说分成固定资产(比如飞机或自来水厂)和预期收入(30年的机票钱或者水费)。要是把飞机三十年飞行收入最靠得住的30%或者全部作为抵押从某个公司借钱,这时候可能收益的折现额已经抵押出去很多了(要看飞机可以飞的年限,收入的函数,具体算应该很麻烦...);这种情况,要是再把飞机抵押给银行,再借一笔钱,这笔钱应该远少于先前的折现额(就是个剩余的残值)。否则就是银行评估借款额的方式存在重大bug。
再考虑风投和风口上的产业,它买的更是一种尚未证明的预期,企业已经投进去多少钱,对投资者,包括借贷方(银行)的意义都不大,肯投资,本质看中的是它的未来成长性。判但是成长性的预测,实际上是一种风落收益,说实话就是没法预测的。在风头上的企业,估值高的很,也有很多模型来算它的价值 (比如日活用户数*单位价值),基本不靠谱。但是市场规模的预测可能准确度还高一些。这时有力量的风投,要做的是抢占头部,按照现在赢家通吃的局势,行业第一第二的企业能占非常大的比重(比如前两家加起来80%以上),这时候能投多少钱上限还能估一下。
已经投入的钱,不是成本,只有判断是否入行,考虑需要投资的额度才有意义。统计意义上,传统行业拿的收益就是这个投资租值。这个租值再折现,就是企业的市值,市值乘个系数,就是能拿到的贷款或者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