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在参加一个培训的时候,一位信奉佛学的老师给我们十位学员每个人都送了一本《了凡四训》。那时还是单身的我读了后,第一印象只是把这本书归为哲理类、儒学类,未曾想到其实这本书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帮助。
直到昨天,一位现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好友跟我聊起这本书,我才重新重视并在夜里一口气又读完了一遍。好友说这本书她都推荐家长们读,不管对于大孩子小孩子,育儿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教孩子如何在正确的轨道上做人。
所以,有一次,兼任班主任的她干脆把家长会变成了读《了凡四训》的读后感交流会,这样的活动不仅不让家长们反感,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受到家长们的称赞并希望以后能有多些这样的富有内涵的“家长会”。
昨天夜里重阅《了凡四训》,我感觉自己比之前更深一层体会此书的醒神、经典、深刻之处,或许也是因为目前已是母亲的角色,要本着给儿子做好家庭教育的目的吧。
此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全书共四个章节,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学说,许多资料显示其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据说,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的思想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在这本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接下来,请大家与我一起品味、解读此书中那些从细微处见真知的、那些让人醍醐灌顶的节选段落与语句吧!
-2-
——不因循度日而虚度一生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这段话是说: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过错,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就是一天安于现状,一天没有错误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世上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观察他们德业都没有进步快速的原因,都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在历史上很多人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但长大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任何进步,原因就是“因循”两个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没有什么天赋,但通过勤学苦练,相信勤能补拙,最后学有所成,甚至有的成了一代伟人。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无论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门心思、一辈子用功,无论天赋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辈子就在一个地方打、不换地方、不见水不罢休,一辈子用功,后来一定出水。但是,如果第一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个地方再打,第二个地方挖了几米没出水,换第三个地方再打,那一辈子都在换地方,到头来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
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存在一个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袁了凡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就能进步、就能改造命运。所以,如果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纠正、天天都在进步,那命运就一定能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改变;如果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么不可能有惊喜的收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段话说的是:即使是命中应该荣华显贵,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头;即使是命中应该万事顺利,也要常常存不顺的念头;即使是目前衣食无忧,也要常常存在贫困的念头;即使是人们都敬爱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惧的念头;即使是在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头;即使是你学问非常优秀,也要常常存在才疏学浅的念头。
其实,那么长的一段话,概括起来就是:居安思危。即使命运过得比较顺,也应当想到不好的时候怎么办。对于育儿,对于家庭教育,这种理念显得非常重要而实用。
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后很好,若安逸的今日不巩固幸福那么将只能惶恐且潦倒地度过明日。一个家庭即使富贵至极,却终究挡不住只消福不种福的行为。历史上富贵至极的无过于帝王之家,凡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数都是穷奢极欲,夏桀、商纣等等,哪一个不是?
“种善得福”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此其本质在于努力行善。人只有一心行善,福德才会绵远,才会福荫子孙。
-3-
——只默默行好事不需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段话是说: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要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能感悟通透的。追求在自身,不仅仅是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追求的过程对获得有利的地方。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索取寻求,那么也只是求索有方法、全凭运气有所得而已,最终道德与富贵都将失去,所以势必无益处。
《论语》有云:“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是儒家对于物质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说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义,但在追求道德仁义的同时,富贵也会随之而来。
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与此相同的思想,可在《大学》中读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可在《中庸》中读到:“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所以,只默默行好事不需问前程,这是对道德与富贵二者联系的最好诠释。
——勿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
这段话是说,如果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就大发雷霆,那就如同春蚕吐丝成茧一样,自己把自己束缚了。
对于生气,有一种新的说法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是我们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可是我们有必要因迁怒他人而让自己大动肝火吗?
中国有数不清的圣贤经典,可从来没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评别人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面没有自以为是和怨天尤人的学问,而是提倡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应反思自身,应转移注意力,应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这,才是正道。
对于懂得自省反思的人来说,外面的闲话坏话虽然不可避免,甚至谣言满天飞,但都变成了他磨炼自己的磨刀石。这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不但不会使其生气、不会使其抱怨,反而会使其有感恩之心。
-4-
读完,让人脑海里会呈现类似电视剧中古人对儿女语重心长教导的情景,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忠言逆耳利于行”,无不令人感叹学问与修养、哲理与榜样对育儿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了凡四训》中的谆谆教诲,对于当下生活在浮躁喧嚣中的我们,意义尤为明显与深远。是的,就让我们在耐人寻思的金句中慢慢揣摩与领悟吧,当然,最关键的是把它们融入家庭教育中、融入生活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