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公号,文章,畅销书作者及网课培训者,在谈及习惯养成时,不免都会说到“21天习惯养成周期”的概念。这个概念不知道从何而来,但好像大家都听过,被大众所熟知,于是他们觉得应该是对的,仅用21天就能养成习惯的说法是否正确呢?
首先,要追本溯源,看看这个说法是谁提出的。在网上搜寻过后,资料显示这个说法可能出自以下这两个人,第一个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曾说过:“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第二个人,美国整容医生麦斯威尔•莫尔茨(Maxwell Maltz),他在他的书中写过:“截肢手术的患者需要大约 21 天来适应肢体残缺的事实”,因此,他认为 21 天是人们适应任何生活变化所需的时间长度。
无论是哪种来源听起来都不太靠谱,因为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的。
关于习惯形成所需时长,被引用最多的是发表于 2009 年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研究的每位参与者选择 “每天在同样的条件下(比如“早饭过后”)进食、饮水或做其他活动,总共 12 周”,发现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的时间平均为 66 天,但不同行为所需时间相差很大,从 18 天到 254 天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与者每天做的事情很简单,比如吃完饭后去散步,一天喝八杯水等事,但就是这么简单的行为平均养成时间都需要66天,有些甚至要200多天,那就更别谈一些需要脑力、精力、毅力才能完成的事,需要多长的习惯养成时间了。
如何摆正姿态,缩短时间,正确地养成习惯呢?尝试了几种方法,我认为通过“微习惯”的方式来养成习惯比较靠谱。
微习惯指的是“习惯”经过大幅度缩减的版本,比如把“每天做一百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一个,把“每天写一千字”缩减成每天写五十字。
小到不可思议的微习惯有用吗?
在刚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疑惑就是,每天五秒完成一个俯卧撑,两分钟看完一页书,五分钟完成五十字写作,这么微不足道的行为对习惯养成真的有用吗?
有用。
第一,微习惯的本质决定它几乎不会让你在还没做的时候就感到困难。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感觉不到困难。
第二,微习惯能提升自我效能感。因为它非常少的实际努力,因此不会体验到未完成目标的消极情绪,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每天背10个单词,做1个俯卧撑,这是具体且在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事,因此能不断提升你做这件事的自信程度。
第三,一步一步踏出舒适区,相比全力冲刺到舒适区外更容易成功。当你决定每天的计划是背100个单词,实际上是将舒适圈的边界一下子就拉到了相当远的地方。前几天可能因为热情的趋势,能够久久的站在圈外,但是因为任务困难,热情退却,一下子就会“反弹”回舒适圈内。微习惯则是在舒适区边界向外走一步,一段时间站稳后,再向外走一步,这种方式能够永久性的改变舒适圈,而不至于被反弹回舒适圈内。
八大步骤,彻底改变自己
第一步: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
首先,确定你想养成的习惯,其次,将习惯变成“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
我们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动力和精力水平的剧烈波动考虑进去。比如我们在学生时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会给自己定个计划,比如说一天背50个单词,头几天就会打了鸡血一样,每天都能完成,但到越后就会出现热情递减的情况,这就是没有把动力和精力水平的波动考虑进去。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想知道习惯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努力的最佳方式是认清来源。
为什么想要养成每天看书写作的习惯,是因为一时打了鸡血?还是看到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也学着做?外在压力驱使下的习惯养成,会因为时间,意志力,注意点的转移而维持不下去,唯有内在价值驱动下的习惯养成才能坚持下去。我每天都会看书或者做读书笔记,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我不想脑子“生锈”,转不动的脑子是我所厌恶的。
第三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朝九晚五的工作族日程非常规律,适合以时间方式将习惯纳入日程,例如:今天晚上10点完成2页书本的阅读。
日程灵活的人,比如做的是销售,有时六点下班,有时10点下班,有时周末还要上班,适合以行为方式将习惯纳入日程。吃完晚饭我就开始阅读,洗完澡我就开始写作。
两种选择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你要坚决的执行。
第四步:创建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运动健身后会产生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很好的天然奖品,可以让人有愉悦的感觉。
但有很多行为完成后是不会有天然奖品,比如说阅读,写作,学习技能。
这个时候可以将行为与完全不相关的回报创建关联,比如完成阅读后,看一两个搞笑的视频,让自己大笑一下,实验证明大笑时会释放让你心情变好的物质。
第五步: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脱口秀主持人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称得上微习惯领域的先驱,他有一种很有名的做法——他每天都会写一些笑话,这个任务完成后,他会在日历上打一个X。他知道,记录每天的进度是养成习惯、提高自己抖包袱水平的关键。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有了更便捷的记录工具,比如手机上自带的日历软件,可以随时随地的添加事件。我选用的是从应用商店下载的“滴答清单”,相比原生的日历软件,他还有将事件分类的功能,并且有个大日历的功能,可以很直观的通览整个月的进度。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在开始一项微习惯时,我们总能超额完成它,毕竟谁都不希望刚进入状态,完成一个俯卧撑或者写了几个字就停止,总会完成多一些。但如果每次都只能达到微习惯刚好的标准是不是都完了呢?不,完全不,因为它还是会进化成习惯,而一旦进化成习惯,你就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到完美的位置。
如果你超额完成了目标,你很了不起,但如果没有呢?你还是很了不起。不只是“好”,而是“了不起”。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当你的计划是每天完成50字的写作,而有某一天突然完成了500字,于是潜意识当中会将目标值提高,此时一定要提醒自己每天的目标还是50字的写作,因为提高了目标后,可能就坚持不下这项习惯。
因此,与其将精力放在提高目标上,不如放在坚持目标上,毕竟,坚持的途中,最关键的,就是让自己看到每次微小努力的价值。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代表行为已成为习惯的信号有:
1)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
2)身份:现在你认同该行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说“我常看书”或“我是个作家”。
3)行动时无须考虑:你不需要做出执行的决定就能开始该行为。你不会想:“好吧,我决定去健身。”你会自然地收十好东西并出发,这是因为到周二了,或者好像到该运动的时间了。
4)你不再担心了:刚开始时,你也许会担心自己漏掉一天或者早早放弃,可当行为变成习惯后,你知道你会一直做这件事,除非出现紧急情况。
5)常态化:习惯是非情绪化的。一旦一件事成为习惯,你不会因为“你真的在做这件事”而激动不已。当一个行为变为一种常态,它就是习惯了。
接下来说说我的实践,我所制定的微习惯是一天阅读两页的书籍,或做50字的读书笔记,目前我已经坚持执行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了,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坚持不下去,因为我制定的目标已经是小到不可失败了,阅读两页书籍的时间比阅读一篇公众号文章用时还短,50字的读书笔记比动辄就100多字的微博还少。
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欺骗”,制定的是两页的书籍阅读计划,但实际告诉自己,起码要阅读五页才算完成计划。这种从心里暗示自己放大目标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微习惯的失败,一方面,这种行为会消耗你更多的意志力,让你觉得这不是一件轻松能完成的事情;另一方面,目标放大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坚持不下去。
可能你还是会觉得微小的习惯没什么作用,但你应该相信,哪怕是一点点行动,也比毫不作为强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