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儿
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勇气、敏锐和方向感。
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瞧——能做出的选择时: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
·岁月 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走得太远,别忘了最初为什么出发。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和精神。我又将它引申了一下: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
该到了把每一件小事当大事的时候,也该到了把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当成最大目标的时候。
中国人的宗教观是什么呢?人跟佛之间互惠互利。大家都有很强的功利心,进到寺庙里,啥事?想生孩子,找观音。啥事?身体不太好,药王殿?啥事?缺钱,财神爷。
有信仰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有敬,有畏。当你的内心里上有天、下有地的时候,你很踏实,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
幸福在你心里,不需要外在标准的衡量。
有一天我们会到达幸福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百米比赛会有一条固定的终点线,即使你跑得慢,十几秒、二十几秒也到了,总能撞线。
但幸福没有终点线。有的人刚跑不久就到了,有的人跑很久也没到。我曾在一本大学校刊的封面上看到一句话:”也许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同样,也许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做点无用的事儿
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励。
有很多人问我,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个功利性的结果,”影响最大“的一定最有用。但我觉得,除了新华字典,所有读过的书都像是不断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帮助你慢慢地成长,变得壮阔、深远。
创新需要具备的素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人心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在内心。
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谁躲得开失败?谁躲得开挫折?可是如果从小到大,我们都没有接受过挫折与失败的教育,不能够体面且有尊严地面对失败,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为什么要补上失败这一课?不仅仅是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因为人生不是一次注定成功的旅程。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了全世界,也赢不了这个结果。死亡,是一个最大的”失败“,你应该怎么去面对它?
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了,所谓温水中的青蛙,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与挫折,是上帝对你的一个提醒,让你从”失败“这门课里,接受某些教育。
智商决定你有资格与谁竞争,而情商决定最终谁能赢。
与人的合作,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调控,经得起失败,经得起表扬,让自己走得稳,走得远,内心强大而不失趣味,永远对前方充满好奇……
任何失败都有可能是上帝对你的一种提醒,让你静下来思考,改变原来的路径。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有利的决定?
接下来还有一点,失败往往是更好的人生的开始。人的一生很短,仔细一想也很长,要经历多少关口。在这些关口所做出的抉择,往往会影响命运的走向。
有时候,也许老天爷很着急,本想给你一个更美好、更有趣的人生,可是你在消沉抱怨当中,让机会一一错过。等你终于想到那是命运的垂青之手在敲门时,再开门已经晚了,于是那些天天都在怀才不遇的人,最后可能真就一辈子怀才不遇。
在一个大时代里,如果你受到很多委屈或者不平的待遇,别着急,把它交给时间。不能简单地以当下的得失论成败,很多所谓失败,只不过是此时的一个世俗观念,或者某种立场下的判断而已。
做人,要有一种心理准备:历史上见,时间上见,不能总是当下见。当你一门心思,只想成为现实中的成功者,也许就会失去历史和时间,甚至成为历史的阶下囚。
每一个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希望、危险与沮丧并存。你必须拥有足够的动力,在失败与挫折中迎接挑战。成功与失败都不那么重要,”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然后方寸大乱,然后就真觉得自己失败了。如果你不为别人的眼光与标准活着,失败的感受会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已成功一半。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学会接受”平淡“这一生活现实,然后把平淡向幸福那儿靠。你的收入与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青春是一生中最迷茫、最焦虑、交织着绝望、希望和挑战的时期。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美好呢?那是他们在回忆时下的定义。悲伤的时候,即使有太阳也觉得天昏地暗;开心的时候,即使下着大雨也恨不得出去裸奔。这种自在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但或许到了老年又可以了,我还没经历过。
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为什么不去珍惜现在呢?
如果总在为未来忧虑,而不能享受此时此刻的时光,你可以把整个余生都搭进去,但你真的打算这么过一辈子吗?要知道,你所担心的事情,只有不超过10%会变成现实,其余的都是自己吓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素质教育,但忽略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应该是面对挫折时仍然保有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这是这个年龄阶段必修的一门功课。
千万不要为大学期间遭遇的小小挫折寻死觅活,哭闹撒酒疯。我也经历过,以为天塌下来了,后来才知道,简直不值一提。将来,社会迎接你的礼物,就是无数个打击,而你能做的准备,就是在校园里练就一颗坚强的心脏。否则,等不到成功到来的那天,你已经被挫折打垮了。
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当然,永远别忘了安静地做好眼前的事。
优秀的人才进入合作的团队,可以激励别人,也被别人激励。你在一生中可以从事各行各业,唯一不能改行的,就是做人。
只有接受平淡,才有可能不平淡。如果总是试图对抗平淡,你注定平庸,相信吗?因为生活不糊给你那么多的机会,所有的不平淡,都是在忍耐了足够多的平淡之后诞生的。
那时我们为什么敢跟领导吵?因为我们心目中有比生存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真理,就是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们不能不为之较真儿。
每天我们做的事,真有多大意义吗?不一定。但是总得投入吧?投入才有趣啊。跟领导吵架,也是一种情感的投入。
什么事情都不止一个答案。最明显的答案往往最简单,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的过程更难,但是找到了你会更有成就感。
当你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就是好奇。我看到所有伟大的创造者,眼神中都写着一种巨大的好奇。而那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早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老天爷的确不会永远给你好的。你能做的就是磨炼好自己,做好准备。
·价值 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哥哥笔下无的动人细节。
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生活不只是当下,还有诗与远方。
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大用。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不能干巴。如果把自己活成了压缩饼干,几天可以,时间长了受得了吗?问问自己能坚持多久?还是需要有另外的滋养。
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
我突然领悟了生命的真相,每一处都是挣扎,凡是都有好坏两面。
佛教讲苦集灭道,什么意思?“苦”就是每天你要面对的事情,“集"是你要把苦归纳手机下来之后面对,”灭“就是想出办法来,把它给解决了,”道“就是变成共通的规矩,可以应付你将来的事情。
好的书籍会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这样一个实则消极的过程。
要知道,年轻的时候,你一度以为你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真的能吗?不过是一种假乐观假积极。你会把未来想象得非常美好,抑扬顿挫,感慨激昂,眼前是一条又一条英雄路。但是当你有一天走出校门,生活才会对你展现出真相。
如果没有阅读,你会走到死路的尽头。而在书中,你会读到跟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走得就了,回头看那段历程,看到自己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又感到很快乐,而且心安理得。
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
老祖宗足够聪明,多少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人生的真相、宇宙运行的规律。而成长是什么呢?就是一路摸爬滚打、撞够南墙、伤痕累累之后,再回头想想老祖宗的话,觉得他是对的。
无私为大私,江海之所以辽阔包容,只因其甘愿处于最低,柔软是生之信号,坚硬是死之气息,杯满则溢,走到一定的时候要敢于清零。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什么是”古典精神“呢?概括来说,第一是那种现代生活所不具备的田园般的纯净;第二是人性,最本质的人性。
当全世界都向你背过身去的时候,音乐不会,依然会固执地守在你身边。一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格外踏实。音乐的本质,就是带着对人性的解读和诠释,陪伴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人性这个参照系,请尽管对它放心,最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变。就好像古往今来的情书,无论用鹅毛笔写,还是用圆珠笔写,还是用键盘敲、手机输入,形式上千差万别,但脸红心跳的感受从未改变过。
不管你深处的世界经历怎样的变迁,如果你不能把握住最根本的核心,就只能是一个焦虑的跟随者,而不能成为心平气和的生活守望者。古典音乐中就有这种让人安静的力量,在变化的时代中一如既往地陪伴你,让你知道你并不孤独。
音乐不是让你”懂“的,只需要你去感受。音乐带给人的首先是一种生理反应,它的旋律让你的身体和神经慢慢松弛下来,然后生理再演变成心理,我们感到愉悦、感动、欢快或忧伤种种。
文化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可以揭露假、恶、丑,这没问题,但最重要的命题是给人希望,归根到底是要拯救心灵。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所有的文化作品类型当中,音乐又是给人希望最多的。因为音乐里有绝望,有痛苦,有沉沦,有挣扎,但是到最后,尤其是贝多芬等,经历了诸多波折后,一定给你一个希望。
比世界更大的世界在人的内心,探究是无尽的,很难找到答案。
·被念歪的《道德经》
为什么要谈《道德经》?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中,”道“是一个源起。
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代表思想;”走之“就是行动和步伐。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
因此,”道“字的结构已经说明了它的含义。道路、道德、道理、道法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明了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揭示了”知行合一“的规律。
任何圣人,都不鼓励人一心只为自己,而是鼓励你为他人、胸怀天下,但他引导你的方式是”无私为大私“——真正无私的时候,得到反而是最多的。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所能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滋润万物,让万物一年四季生长轮回,最后成就的是自己的长久,天长地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一个人不去争权夺利,争名争财,他不会有任何事。
只要你不争,就没人能和你争,也没人争得过你。因为你不畏惧,不畏惧就没有弱点,没有缺陷,没有武侠中所说的命门。这是一个大道。
所谓上善若水,水的特质,是利万物而不害他,愿意往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去,不强攻,顺势而为。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多大的风都不可能一直刮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终有停止的时候。
我觉得最幸福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总有一个踮起脚能够着的目标,吸引你踏踏实实始终向前走。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现今的社会,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的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真正的稳定是动态中的稳定,不规划长期目标,不断在动态中调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是最辽阔的水域,海纳百川,它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王呢?因为它比别人低。
·沟通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有时候,节奏还拥有一种语言之外的力量。
每所学校都强调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但我一直觉得课堂纪律好或者不好,从来不是取决于学生,而是取决于老师。第一,老师讲的内容抓不抓人?内容要抓人,课堂纪律相对就好,反之就不那么好;第二,老师会不会讲?或许你仔细地、硬着头皮听他讲,他讲的东西挺有用的,都是”干货“,但是他不会讲,语言没魅力、没节奏,还是不抓人。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人类就是一种喜欢透过感性的方式来获取理性的动物。
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将心比心,用感性的方式去传达理性。
·咨询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当一个人可以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当他处在一个极度安全的阴影里,他可能会展现出人性”恶“的一面。而现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好多人的留言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像一个公共厕所。
·态度 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教育不是让人性便”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不好“。
当我们关注公益、成为志愿者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
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
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的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
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
所有糟糕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强迫我们在设法提高基础保障和社会综合配套设施。
人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到了某一个年龄,或者当你爱到极致,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更关注的是”我能为你做什么“。这不是虚伪,不是迎合,而是内心深处对爱的需求。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这些文字里,似乎有着对医生这个职业更为深远的定义。
我们不要去谴责”恶“,要去反思催生”恶“的土壤,堵住激活”恶“的制度漏洞。
被磨的石头才亮。
慈悲如月。
我们都觉得”爱“很温暖,愿意用阳关来比喻,但是真正像太阳一样炽烈的爱,恐怕又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倒是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却能照亮每一个夜行人的道路,消解他们的恐惧和忧愁。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事:愚蠢却勤奋。
眼瞎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心理上面临的三对矛盾:痛苦和快乐;理智和情感;梦想和现实。
季羡林老先生在《八十述怀》这篇散文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物质上越匮乏,情感上越互助,人与人彼此支撑驰援的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鼓励做梦,也相信梦想,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它不是直通车,而是区间车,中间可能有很多停顿、曲折,甚至是过山车,会经历一些大的跌宕起伏。
第三种,我相信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经历写照。一开始也很失望,很艰难,觉得梦想很遥远。既然遥远,就不去想它,只管低下头深一脚浅一脚走好眼前的每一步。走着走着,居然走出了一些挣扎的乐趣,走出写自我价值的承认和肯定。再走着走着,猛一抬头,发现自己已在岸边,梦想近在咫尺。
我在书里写过一句话,叫做”走,就有希望”,就是这个道理。总远远惦记着梦想,会被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打败;不如暂时忘记梦想,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生活迟早会回馈你一份厚礼。
除了直面琐碎的耐心和恒心,大家还必须拥有一种直面残酷竞争的勇气和智慧。
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关的大悲大罗,学业、事业乃至情感历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过是一段经历而已。但是,由于你很少遇到真正的挫折,就会把种种“局部经历”放大为“人生磨难”,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如果你连这些小小的困境都走不出去,化解不了,未来步入社会以后,心态只会更加不平衡,道路只会更加不平坦。有句话很逗,说的是“越把事儿当事儿,它就越是个事儿”,其实凡是可大可小,全然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强大更开阔呢?
一方面要为自己的心找朋友。对我而言,其中一个朋友就是音乐,音乐是我的心理医生。我也这样告诉我儿子: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对你背转身去,音乐依然在你身边。你会在生活中遭遇很多不顺,但别担心。早在几百年前,已经有人为你写下了足以慰藉心灵的旋律,等你去发现,去聆听。
另一个朋友是体育。我从来不认为运动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保持身体健康,它是一项能够激发你的潜能、活力,鼓励你自己和自己较劲,在较劲中不断成长、翻新的行为。而且很多体育项目,更像群体游戏,一帮人一起踢足球、打篮球、打网球。和同伴在一起,你可以什么都不想,单纯地沉浸在奔跑和竞技中,难道这不是一种特别好的心理治疗吗?
最后,我想引用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算是和大家相互提醒。有人用四个词——聪明、愚蠢、勤奋、懒惰——来概括世界上所有的人:最优秀的人聪明而勤奋;二等人聪明蛋懒惰;三等人愚蠢又懒惰;最糟糕的是四等人,愚蠢却勤奋。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一个愚蠢又懒惰的人,顶多是不给这个社会做贡献,也不会造成什么破坏,但是一个愚蠢的人,却偏要勤奋起来,那就太可怕了。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志”是“义士”的“士”字底下加一颗心,“义”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努力追求的优秀品质。在国际上,这三个词翻译成英文是同一个词,Volunteer,都强调“发自内心‘的意思。任何强加于人的都不是真正的志愿。
当我抱怨的时候,世界越变越小,只剩下我自己。
你也是得到者,甚至你是更大的得到者,你应该有一种感恩。你意识到我很幸运,我还可以去帮助别人,我得到一种愉悦。我去的时候可能心情很不舒畅,但在帮助完别人的时候我心胸打开了,这是一个自我拯救的过程。我怎么可能不对被帮助 的人说声谢谢呢?我要感恩,他居然还允许我帮助他,他提供了让我帮助他的可能。这种反响恰恰也是一种境界。
志愿者的行动,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甚至是一个人对一个人。只有读懂了人性,将心比心,你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语言,去传递你想表达的内容。人事千差万别的,没有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用同一种方式对待所有人,效果肯定不会好。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随着改革开放,物质时代的快速到来,我们的欲望之河在奔腾。”敬“和”畏“,原本应是两岸的河堤,只要河堤在,而且足够高,河水就不会泛滥成灾。
我们的使命不是对抗恶,而是扩大善。但如果善扩得足够大,恶不就很难立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