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感叹家庭关系的乱如麻的困惑,索性就抖开说说~来个一吐为快。
确实,有证据表明,人的幸福程度与人际关系有98%的关联度,而在全部关系中,亲密家庭关系又占据90%以上,可想而知,家庭关系的相处有多重要。
家庭关系相处中,如夫妻关系,婆媳,子女关系都是影响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
夫妻关系位于家庭关系第一顺位。这两人的相处沟通方式又是其他关系相处的基础。即使如婆媳,子女之间存有沟通障碍或者冲突,有了良好的夫妻关系,都能妥善解决。
所以,必须清晰认识到,夫妻关系的重要程度。
如,婆媳关系。丈夫就是中间人。所有婆媳关系恶劣的家庭中都有一个懦弱的男人。这种懦弱,可能表现成为和稀泥,假装不在场等。“回避”是懦弱的本质。不经意把自己自喻成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如,妻子口头描述婆婆的某行为时,丈夫的反应。很多丈夫都是假装听不见,或者粗暴打断,或者口头符合,处理核心是,他是我妈,你不能计较,不必计较,不该计较。
实际,这种口头倾诉原本只是一种表达,恰当的倾听,是最好的梳理。在倾听中,分辨妻子的不满,责备,愤怒或者任何其他情绪,再加以具体引导。
而婆婆对于儿子的语言表达,可能会情绪更为直观。因为中国父母与子女的心理共生关系,她理所当然的认为,你是我生的,我可以想说啥就说啥,而完全无需处理情绪,最不济,就直接扣一个“仵逆”的帽子。
理清共生关系,将亲情和道理分开处置,这是处理这种关系的唯一的方法。
如,让婆婆明白,你是我妈,我尊敬你,但是,不代表我全部服从你。因为,我的知识和认知已经独立,更适合现在的社会环境,你可能延续的只是过去的经验,所以,我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周到。
这是丈夫对于婆婆应该有的认知。
最差的中间人沟通是简单附和双方对立的情绪,搁置问题,最终沟壑越来越深。而再也没有了沟通基础。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重组家庭很多,面临共同关系人沟通的问题也更突出。
如,新家庭的母子(父子)关系
民间对于后母凶恶的寓言东西方都很多,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在相处中被植入。而反过来,又影响着关系相处。
《家有儿女》情景喜剧片,为重组家庭提供一部分可参照相处模式。
一个家庭必须有统一清晰的价值观。各成员清晰的利益边界。
每个人必须先学习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但是对于共有空间,必须用沟通,协作的方式共享。
民间常见一种家庭冲突,为控诉型或者泄愤型,控诉者往往自设“弱势”角色,习惯用控诉方式声讨另一家庭成员“不当行为”,在各种环境内多次表达。心理学上称为,消极心理暗示。(祥林嫂型)
朋友说,她终于明白她爷爷离婚了。(此事已经过去30年)
她爷爷,在80年代,执意和她奶奶离婚,这在当时,农村。比明星出轨还具备爆炸性。由此,她家也成了方圆十几公里的“公知”家庭。她爷爷依然就是那个被口诛笔伐的陈世美。
回想她奶奶,受害人心态,觉得全世界最苦最累的,最担当的就是本人。出口必然先把对方至于道德缺陷之人上,做饭是负担,心情不好,锅碗瓢盆扔的咣当响,黑脸吃完…
“全世界欠她奶奶的”
搞不清楚自己边界和他人边界,几乎是关系相处的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