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间开销已经快两年了,每天做完一件事情就记一笔,已经成为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从最初从早到晚不间断的记录,到现在只记录自己关注的时间,不仅让我有意识地把一些可以放在一起做的任务进行归类合并,以减少“心血来潮去做某件事的次数”,也让我对自己可利用的时间有了整体上的了解,方便我更好的去安排自己的任务。
但是在我的时间轴记录上,有一类时间却常常让我烦恼不已——刷手机的时间。
在做时间归类的时候,我把“刷手机”这件事归类在了“休闲娱乐”这一大块的时间里,因为我认为只要拿起手机,我就是在放松自己的。
刚开始记录刷手机的时间的时候,我觉得这么做确实有好处——它能帮助我营造一种“紧张感”,提醒我不要在手机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记录里有太多的“刷手机”时间,我的选择就是“少玩手机”,这样记录下来的时间开销“不至于太难看”。
用事实督促自己改变习惯。
但是时间久了,这种记录带来的约束感就慢慢变淡了,反而成了一种思想压力——越是在意刷手机的时间,花在“刷手机”这件事情上的时间就越多;花在“刷手机”上的时间越多,就越是在意刷手机这件事。
一个明显可见的“恶性循环”。
特别是在我状态不好的时候,记录“刷手机”的时间给我带来的压力会让我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越想放下手机、越是放不下来。
从去年8月份开始,我就拿着朗达·拜恩《秘密》的配套书《秘密实践版》在进行抄写,一天一页,希望利用365天的时间,慢慢去理解吸引力法则的运作方式。
至今为止抄写了315天,打通的吸引力法则认知通路仅限于“减肥”这件事(还是今年年初看《放弃减肥,我瘦了60斤》才理解的),但每天抄写这件事,会让我有意识地在做事的时候去思考如何运用它。
书里曾讲到过类似于“戒手机”的内容,方法就是“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手机上”。
有时候道理往往很简单,结果也很简单,但难的地方在于“不知道到该如何去做”,但既然有方法,也值得去尝试摸索一下。
所以前段时间,我会提醒自己“在拿起手机的时候想一想‘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把注意力放到任务上,而不是手机上。
在此之后,我也会在我做事的时候,把我的A7活页手帐本摊开放在边上,想拿手机或者是想到什么要做的事情时,优先选择先写下来,然后稍后等手头的事情做完了再去做。
而从前天开始,我开始尝试把“刷手机”这件事彻底从我的时间轴上删除。
这两天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从手机上解放了!”
倒也不是说完全不刷手机,而是把“刷手机”这件事从我的意识里剔除,更多去关注我做了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完成了多少任务、主动娱乐了多长时间。
不再把“刷手机”这种被动娱乐算进休闲娱乐时间里,感觉我每天在结算自己时间统计的时候,都开心了许多。
而如果我每天结算下来的未记录的时间要比平时多,我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利用好这些时间,而不是纠结其中有多少时间花在了刷手机上。
正如吸引力法则所说,想要摆脱某种不好的感觉(比如刷手机带来的自责和内疚),把注意力放在“刷手机”这件事上反而会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好;而是要想办法把注意力放到刷手机之外的事情上,用正面的感受来消除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