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前提,即人的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存在
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的假设,人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好吧我不是学这些东西的,我也什么都不懂,我只想说:人活着就是个悲剧,而那些我们所热爱、信仰、感动的事物、思想都不过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乍看起来也许显得狂妄悲观,但是仔细想想,当这些所谓的“积极”退潮之后,剩给我们的又是些什么?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现在看似再美好的事物到最后也许都会变成另一个模样,而我们也许只能不断回忆,或者说强迫自己去看自己所相信的“真实”。当然,我们甚至无法凭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理性去真正看清这个世界,即便抛开缸中大脑之类无法证实的猜测,对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证明也足以使我们陷入二律背反的窘境。在这个问题,我想康德的态度是可取的(但并非唯一),即
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
的目标。
因此,我并不赞同米兰昆德拉在其作品中的观点。正如加缪所说,他的作品带有存在主义色彩,但并非存在主义。所谓存在主义色彩,恐怕应该是说他看到了人生、命运无意义的本质,却走上了享乐主义的道路,把人们对命运的一切反抗都化为虚无,只承认现时的享乐。我们当然不能说他是错的,但我更加认同加缪的观点,面对无意义的人生和一片黑暗的世界,我们应当藐视这一切,试图(虽然终究失败)为自己创造意义,反抗这个世界的冷漠,而这样一种荒诞的行为赋予了人人性,使人获得尊严。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的萨比娜是反叛的,可她究竟在反叛什么呢?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她对媚俗的看法,在她眼中,人们所推崇追求的一切都是媚俗的,因为她看清了人生乃至人类的悲剧本质,而人们却用并不存在的事物来迎合自己,这让她无法接受,以至于不断逃避却又无路可逃。这样的清醒却又不够清醒的人恐怕终究无法逃脱自我毁灭的结局。仅仅因为媚俗的背后是不可能的事物,媚俗就是无知懦弱的表现吗?
我想并非如此,媚俗既是对不存在事物的依恋,也恰恰是对他们的勇敢追求,而这种追求过程中的苦难和追求结果的必然失败则体现了人的尊严,也是西西弗式幸福的源泉,正如那个迷恋上自己命运的米雷克。
萨特曾以“他人即是地狱”驳斥加缪反抗的观点:人们个人对命运的反抗终究会伤害到他人。这个观点并没有错误,但人们为了互相连结而创造的爱与理解又何尝不是反抗。或许反抗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或是要抛洒热血的事物,对生活每一次细小的感动,对他人的每一次帮助,对未来的每一次畅想即是对冷酷命运的藐视与反抗,世界上既然没有美好,便用我们卑微的生命来创造,即使到最后终究沉沦,也能说不虚此行。
自然,没有不后悔的人生,
面对坚如磐石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太多,但是至少有那么一刹那让自己将渺小踩在脚下,至少在肉体精神遭受命运摧残时让灵魂在沉沉夜色里如星般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