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北京之行,在于文化熏陶,学伴之间交流,或思想碰撞。
除开智烧脑大会,此行碰上赵孟頫真迹展。吕同学称看展六小时,精神上受冲击,悟出卡片大法和编程大法最好。非常有幸遇安同学引路,了解书法之道,对艺术家的谈艺录感了兴趣,我一头扎进去,研究“美”,在书法和通用世界里的样子。
书法是一种线条运动的艺术,它与自然界中很多物像有着共通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物象”,有些事由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形象,有的是自然存在的客观形象。通过这些形象,可以感悟到书法的某些奥秘。
书法可比作音乐和舞蹈。绘画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
张旭,人称“张颠”,唐代草书大书法家,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后,体会到书法运动中的神韵,节奏与气势。
《公孙大娘舞剑器》,是一种来自异域少数民族的急烈跳动的胡旋舞(“胡腾”),即所谓"纵横跳动“”旋转如风“。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行、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急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之上的强烈舞蹈么?
书法与运动形态存在着相通的内在关联,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通感状态,任何艺术都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都是可以互相启发的。
现在再来看,行草草书作品时,心中自然能更多地感受到创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运用的力量,节奏和意境。
“退笔如山为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在学习书法时,写坏的笔头堆积如山也不值得珍视,只有读破万卷书,书法才能达到通神的境界。
书法艺术,创作美感,除却练就基本技艺,也需培养和提升个人品味,品味之于多读书,多见博识广,积淀美感修养。到一定程度,技艺与性情融合,佳作便会在合适时自然显现。
曾国藩曾评价晚清一位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曾评论他的书法“学养兼到”,就是学问和艺术的修养同时达到高峰。精于儒家的重要经典《仪礼》;熟读历史《汉书》;精通文字学的修养《说文解字》;文学功夫,能作得各种古近体诗。学养丰厚,自能别出机杼,随心所欲,且无不精切简当。
“功夫在书外”,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修养,也是书法艺术深层的文化内涵。有了这样的追求,就有了达到一个高境界书法艺术的根基和立足点。
这同样也适用于写作,必当是练就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品味,不同空间维度感受创作者的苦闷,欣喜与收获,这样自然能更好地体验到“美”。
书法本是一个书写艺术,为什么把多读书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书法有一个品格或者说格调的高下问题,也就是通常说的”雅“与”俗“问题。 书法格调是一种艺术感觉。
书法是一种实用的、但又是极抽象的艺术,要在点画线条的错综变化中体现内在的精神风采,体现内涵的深厚积淀,作者就必须首先拥有这种风采和积淀。
这就像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神态动作,都会表现出内在的精神修养,即古人所说的胸襟。多读书,拥有广博的知识,就是拥有这种修养和积淀的条件与途径。
如何对格调高雅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
一是作者创作的艺术水平。要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除了必备的艺术技巧和修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创作对象有一个深刻理解, 确定恰当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作者有广博的见识,脱出流俗的束缚和习气,在创作中才能自然表现一种雅洁志气。
二是从鉴赏者方面来说,既要有相关艺术的专门知识,又要有睿智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作品中点画的表象,而是体会其整体表达的气质和精神,进入心灵交流的层面。
说却这些,自己得要经历下“创作”过程。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谓的“美”。路漫漫其远修兮,志践行之。
参阅书籍:《书法艺术》;《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