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乐趣。
自从孜同学上小学读书识字以后,就开启了我们家的文化之旅。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旅行的意义更多是的在践行古人说过的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当你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地方,总会有一些新发现,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带上好奇心与探究精神的旅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天就来说说,在旅行中,我们所发现的中日本寺院布局不同之处。
在京都的17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二条城之外,其他不是神社就是寺院,可见宗教在古代日本人生活中的地位。寺院游多了,就发现日本寺院的布局与国内寺院的布局不大一样。最主要的区别是寺院中的塔所在的位置。
日本现存大多数寺塔一般位于进入寺院大门后的右侧。比如东寺的五重塔、醍醐寺五重塔、仁和寺的五重塔、清水寺的三重塔等等,都是这样的布局。塔是寺院的最高建筑,远远就可以看得见,样子也很漂亮,游客都很喜欢。寺院的核心建筑是金堂,一般位于寺院的中心位置,是寺庙主佛像所在的大殿。主佛殿的正后方是讲堂,是寺院里僧人研究学问,上课讨论的地方。
但是,现在国内常见的寺庙布局跟日本寺院一个比较大的差别就是塔的位置。中国寺院的塔,位于主佛殿、讲堂的后方,一般位于寺院整体布局的正后方,这种寺院布局形式,至少在明代初年已出现。南京明代大报恩寺的考古图就清楚地标示了这样一种布局。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寺院是以塔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塔的后面才是主佛殿,也就是前塔后殿形式。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演变成为前殿后塔形式呢?我们没有找到答案,只能猜想原来的前塔后殿方式,一进寺门就有个很高的建筑物堵在眼前,可能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吧。
至于日本人的寺院,最初是从中国复制过去的,为何它们的塔的位置又被挪到了大门后的右侧呢?是受到法隆寺布局的影响吗,也不得而知。
有一点可以猜想的是:不管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寺院布局的变化,恐怕都是文化传播过程中融入当地风格的例证吧。旅行有时也像是科学研究一样,看到现象,提出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验证观点。如果观点被得到证实,那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如果被证伪,也是另一种收获。像这种得不到验证的,有一点抓心挠肺,不过这也许正是旅行的有趣之处吧。
日本还有一种寺院的来源是舍宅为寺,这种寺院原来是人家的房子或者是别墅,后来经改造而成的寺院。比如京都的金阁寺、银阁寺、平等院凤凰堂都是这种情况。这种寺院没有正式寺院的严谨布局,反而偏重于院内园林山水建设,体现出另外一种寺院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