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终生都在抱怨“没有机会”,可事实上,总有足够多的“大机会”“活生生地近在眼前”,大多数人对此却“视而不见”。
很多人会惋惜,没有好好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充分打磨一项专业技能,让自己能足够优秀。
但是,即便再怎么后悔,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时间还是在飞快地流逝,所以既然上路了,就不要回头。
人们总说“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但他们珍惜的往往是失去的东西。对于现有的,依然采取无视的态度。那就只能不停地重复“失去”和“珍惜”的恶性循环。
所以,与其后悔当时没抓住机会,不如让未来的自己不后悔,好好把握现在的机会,这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6年发生了一件实际上很重大,但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足够重视的事情:互联网已经彻底占领了整个世界。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它最初的使命——连接所有人。
Facebook在2016年6月底,月活用户数量达到了16.5亿——这几乎是全球人口总数的1/5以上。微信在2016年6月底,月活用户数量达到了8.03亿,接近中国人口总数的3/5。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全球有消费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在网上了。
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所谓“互联网”,一直都是“小众群体”。1997年,中国上网用户总数量仅为62万人,截至2006年6月30 日,中国网民数量1.23 亿,依然“小众”。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这几年,若干家公司已然成了巨头,GAFATA: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Tencent/Alibaba。
如果互联网是个“终于建成了的新世界”的话,那么GAFATA就是这个“新世界”里的“房地产巨头公司”。它们提供一切互联网上商业运转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包括数据、云、计算、支付、交易、社交等。所以,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已经彻底占据了“垄断性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赚钱能力最强,有可能越来越强。
最要命的是,它们也在做投资!
凡是互联网上可能出现的新生技术和服务,它们都在“自然而然”地“狮子大张口”——使得众多“早期投资者”宏观上来看“顶多是分了一小杯羹而已”。
可是,这个事实和“机会”,尤其是“财富机会”,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这些公司的股票已经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交易,无论是谁,都可以直接去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其次,这些公司的股票都是“大盘股”,流动性极强;更重要的是,它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长性极强。
注意是“很可能”,而不是“一定”。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这个“很可能”的概率也在不断波动,可能振幅还比较大。
GAFATA很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握的机会,投资GAFATA的相对风险较低也确实是一个清楚的结论——并且,持有周期越长,系统风险可能越低。
这个例子,放在这里只是用来证明一个道理:有些(大)机会,就那么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很多人就是看不见。“视若无睹”说的就是这种现象,“睁眼瞎”可以更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一双好好的眼睛瞪得老大,却什么也看不到。
不是只有文盲才算是睁眼瞎。识字了却看不懂文章,还是睁眼瞎。看得懂文章,却分辨不出其中的胡说八道,还是睁眼瞎。在不同时期,“睁眼瞎”的概念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打磨自己的认知系统。你的阅读能力、思考方法都是需要后天打磨的。这部分能力的锻炼,恰恰是我们杜绝“睁眼瞎”的有效方式。
但是,“看见了”又怎样?你以为“看见了机会,机会就是你的吗?” 显然不是的,看见了,只不过是看见了,把握那机会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机会越大,看到的人群越会展现出一个奇怪的倾向:面对越大的机会,人们的行动力越差。
永远不要抱怨“没机会”,问题在于,即便是看到了机会,并不等于可以“自动掌握机会”,还要加上持续的思考,加上基于自身思考的行动,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机会——是“才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因为总有运气因素存在。
你要做的事情是,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资本“负责任”地进行投资。所谓“负责任”就是,在浮亏的时候淡定,在浮盈的时候从容。
一个人的分析能力,最终决定了他能拥有多少财富。尤其在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否抓住主要信息,看清事件背后的真正逻辑,是一个人能否抓住机会的重要标准之一。
分析能力的打磨是一个长久的功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有巨大的改变。
如何开始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不做伸手党,能用搜索引擎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开口向别人询问。一旦你开始不做伸手党,就会发现自己的分析能力瞬间提高了不少。
这就相当于你突然丢弃了拐杖,虽然开始的时候步履蹒跚,但渐渐你就能够适应不拄拐的日子,并且能够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