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社会中就是生活在关系中。没有人会孤独到不与任何人打交道。关系就像一张网,你是被网在其中东奔西突挣扎碰撞,还是穿来穿去游刃有余?碰的疼了你学会了思考,是自己长了角,还是别人比你凶?在岁月的长河里你或者削了棱角圆润起来,或者凶悍起来掌控他人。看到别人与人相处的自由玲珑,羡慕无比,似乎别人有一条通途,在网之外。
以前与人相处总是凭感觉,从来没想过“边界”。今天听了心理课程-“建立心理边界”,才明白自己以前与人发生冲突的许多事情,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边界”意识或者是边界意识模糊。
孩子上初二的时候,因为孩子数学成绩起伏不定,就决定每晚让孩子挤出点儿时间帮她补习。因为作业较多,每晚都要十点以后才能补习,困累交加的孩子有时很反感,表现出不积极的松懈态度。急躁的我常常因为孩子的态度忍不住发火指责,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也不甘示弱的顶撞。我们母女俩就这样磕磕绊绊的过了半年多,孩子的成绩也没有什么变化,母女的关系却因为这件事失去了快乐。后来我便放手不管了,孩子的成绩却慢慢稳定了。当时只觉得是孩子青春期不服管,对抗的过程太痛苦才放了手。现在想来是我越了孩子的心理“边界”。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也一直在努力调整自己。而我在做着“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不按我的要求做”的控制别人的行为,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每每回忆那一段经历,我都很痛心我们母女的互相伤害。
多年前,我和老公也有一段不和谐的经历。我和老公的争吵源于我的原生家庭。老公在家里是最小的,上有哥哥姐姐,家里的事他极少操心。并且哥哥姐姐生活过得都不错,没有什么矛盾纷争。而我的家庭正相反,我在家是老大,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妈妈身体不好,爸爸从年轻就脾气大,不太会为人处世,弟弟家的生活也过得很糟糕。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有责任担起家里的一些事情,帮助他们好起来。一开始老公也支持我的做法,渐渐的我成了“扶弟魔”,成了父母的依赖,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却无法放手。老公渐渐有了怨言并让我放手,也不再帮我,我非常伤心,觉得老公不够爱我。认为自己不该放下家庭的责任,摊上这样的原生家庭是无奈的事情,老公应该理解我,支持我,帮我分担。后来在小家的安宁幸福和大家的责任选择下,我不得不慢慢放手,减缓自己的疲累,但心里却不能真正放下。
听了今天的课,我才知道我严重侵犯了老公的边界,同时和原生家庭的边界也模糊不清。老公爱我但没有义务因为爱而为我承担一切。是我的潜意识里“我们结婚了就是一家人,你应该为我分担困苦才算爱我,你应该接纳我的原生家庭,因为那是我的一部分。”在我的潜意识里有太多的要求老公的“理所当然”的应该。而对原生家庭我错误的给自己增加了太多的责任,以至于自己疲累,被严重依赖。原生家庭的事情终究是别人的事,我可以帮助但不能把别人该负的责任也揽到自己身上成为自己的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责任,活好自己的命运才是自己的责任,放手别人的事与己与人也许都有好处。今后我要学习帮助父母兄弟尽所能,但不再自责自己做不到的做不好的,看清边界,不去承担别人的责任,让自己的心真正放下并轻松。不再苛责老公替我承担责任,跟我分享苦痛,尽自己的责任和爱营造好小家的快乐幸福。
细细想来,我也许是一个与人相处严重缺乏边界的人。愿意付出,同时潜意识里希望得到回报。比如以前跟父母、兄弟相处,在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时,要么带着愤怒的情绪指责一通,要么义正言辞的讲道理,希望他们能听我的,下一次能记住教训而改正自己的行为。而结果往往是他们也被激怒,或是他们根本听不进建议而反驳,最终不欢而散。同样的事情不断循环发生,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在我心里也许是中国人的那种“亲人之间越亲越好”的观念在作怪,怀着为别人好的心理放纵自己触犯了别人的尊严和边界。使自己付出的同时感觉特别委屈。今后在不影响自己的情况下只帮助解决问题,不管其它,也许是我和亲人应该树立的距离边界。
还有对待孩子方面。孩子上大学放假回家,几乎每天都要被喊起床吃早饭,而且久喊不起,孩子厌烦至极,而我自己也非常气愤无奈。这也是自己不自觉的越界。以为早起吃早餐是为孩子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喊孩子起床。其实起床吃早餐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她应该为自己负责吃与不吃。我一遍遍的喊就是在把孩子自己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自己找气生。以包容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生活习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该建立的边界。
与朋友相处,我特别在乎情意。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投合的朋友付出,以为每个人都是需要友情的。愿意建立一份相互信赖,互相默契的情谊,愿意走近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却不知道有时太在意了对方,就会让对方感觉到压力,感觉到负担,甚至因不能回报而愧疚,从而疏远。就像抓在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的越多越快。任何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边界感也是不同的。我和我的一位一直自认为很要好的朋友,关系总达不到和谐,当她感觉我们相处很舒服了,我却感觉心灵疏远了。当我感觉我们关系亲密了,她却觉得不舒服了。我们隔一段时间就会因为情绪积压爆发一次争吵,然后又互相道歉,说好话,反复循环,却无法改变。她总是说我对朋友要求高,她做不到。而我总觉得她对朋友没有要求却有很强的距离感。当我不自觉的碰到界限,我们彼此就像被马蜂蜇到,像弹簧一样弹开。我也一直在寻找我们之间合适的相处距离,但像我这样喜欢亲密感的人总是无意间意想不到的碰触界限,不知道怎样的距离才会和谐。听了今天的课程后才明白,界线是以彼此是否难受为标准,谁难受谁就被触动了边界,谁难受谁就需要改变。一种状况反复出现,并非偶然,可能是双方都参与了这种恶性循环的互动,都侵犯了对方的界限。当拒绝、说不,会使对方不高兴或愤怒时,实在没办法了学会让自己高兴,不忽略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在这方面我的朋友做的很成功,她习惯性拒绝别人和封闭自己,而我属于“黏黏糊糊,纠缠不清”的状态,害怕伤害了对方,又觉得自己很委屈,希望走近对方的内心,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而心门的开放也许正是对方的一个边界。有时候我们单方面觉得关系足够好,那只是一种感觉,感觉有时候是会骗人的,会让人无意识的越界,所以边界需要理性的识别和维护。
朋友之间更不能用潜意识的责任和义务束缚彼此的关系,认为彼此友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的心态没有任何边界可言。“本质上任何一个生命都没有资格对另一个生命说理所当然。这世间根本不存在理所当然。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建立空间和距离,彼此尊重。”这句话极大的触动了我。生命也许只有感恩和尊重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